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18章 搅动风云的黑衣和尚

第318章 搅动风云的黑衣和尚(1/2)

    “朱棣出征后,便将北平的防务交予世子朱高炽,并委派姚广孝为其辅佐。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进攻大宁城。

    而朝廷则任命主帅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南军直逼北平,意图直接端掉朱棣的大本营。

    此时,北平城内仅有万余守军,面对来势汹汹的五十万大军,形势极为严峻。

    但姚广孝临危不惧,他协助朱高炽稳定军心,

    一方面向朱棣发出求援信号,

    另一方面则有条不紊地指挥守军奋勇抵抗。

    姚广孝知道李景隆胆小如鼠,

    于是利用他这一弱点,在黑夜中组织精锐兵力突袭南军,成功斩杀众多敌军,有效减缓了南军的攻势。

    不久后,朱棣回援北平,与城内守军形成夹击之势,大败南军,从而赢得了北平保卫战最终的胜利。”

    观众看到这儿,忍不住调侃起来,

    “大明战神李景隆啊!久仰大名了!!!”

    “五十万大军啊!给条狗当统帅都不至于那么菜吧?”

    “五十万拿不下一万……”

    “不然怎么叫‘战神’?”

    “不!!李景隆就是永乐帝的人!他帮了永乐帝足足四次,是专坑建文帝啊!”

    “……”

    视频继续直播,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遭受重大挫败。

    他在东昌一战被南军新任主帅盛庸击败,

    大将张玉战死沙场,燕军死伤数万损失惨重。

    这也是朱棣自靖难之役开始以来,遭受的最大失败。

    当朱棣灰头土脸地回到北平后,原打算稍作休整一段时间再出征。

    但姚广孝极力反对,

    因为他深知,作为造反的一方,任何退缩都可能严重打击士气,甚至导致整个起义的失败。

    历史上不乏此类先例,

    如李渊在晋阳起兵后,曾在霍邑受阻,一度想要退兵,若非李世民及时劝阻,可能历史走向都会改变。

    在姚广孝的力劝下,朱棣决定为东昌阵亡的将士举行祭奠仪式,以此激发士气。

    这场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激励。

    随后,朱棣收拾好心情,再次整装出发。”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再次率兵南下。

    尽管靖难之役打了三年,燕军胜多败少,

    但是燕军的地盘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最终的胜利似乎遥遥无期。

    关键时刻,姚广孝再次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为朱棣指明了战略方向: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他建议朱棣放弃逐一攻占城池的缓慢策略,而应迅速集中兵力,直捣南京!

    因为京师守备相对薄弱,一旦受到直接威胁,必将动摇建文帝的统治根基。

    朱棣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

    随后在淝河与灵璧两场关键战役中,燕军以少胜多,大败南军,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也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紧接着,朱棣率领燕军乘胜追击,直逼京师南京。

    面对朱棣的大军,南京城内的守军和朝臣们人心惶惶,建文帝也在此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绝望。

    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下,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改元永乐,开启了明朝的新篇章。”

    “朱棣能够靖难成功,固然离不开他自身的雄才大略和建文帝一方的愚蠢表现。

    但作为朱棣手下首席谋士的道衍和尚姚广孝,自然有一番精彩的表现。

    《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意思是:道衍虽然没有跟着朱棣在前线战斗,但朱棣的行军战略和策略都是由道衍和尚制定,道衍和尚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最大。

    所以朱棣正式登基为帝后,称道衍和尚实是靖难第一功臣。”

    “作为靖难之役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姚广孝协助朱棣起兵,引发了许多杀戮,其行为与普度众生的和尚身份,似乎格格不入。

    按常理,姚广孝应该会像当年刘秉忠辅佐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那样,还俗成为宰相,协助朱棣治理国家,从而功成名就。

    但姚广孝并未走上这条道路。

    尽管朱棣曾多次邀他还俗出仕,甚至赐予他豪华府邸和美女,但他都一一婉拒。

    朱棣无奈,只好赐名‘姚广孝’,并封以爵位和官职。

    但道衍和尚,尽管已年近七旬,仍坚守佛门清规,对女色和世俗的荣华富贵毫无兴趣。

    他仅接受了‘太子少师’的虚职,每天上朝时换上官服,退朝后立刻换回僧袍。

    更令人敬佩的是,

    他将朱棣赐予的金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