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13章 一语乱邦贾文和,大汉忠臣曹孟德

第313章 一语乱邦贾文和,大汉忠臣曹孟德(1/2)

    “在曹操众多谋士当中,谁被曹操评价最高?

    谁参与战事最多?

    谁出计策最多?

    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荀攸,荀公达!

    曹操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在曹操身边二十年,没被发现有什么毛病,只能说荀攸真的不是一般人。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年龄却比荀彧大个五六岁。

    叔侄两个同为曹操麾下的重要谋臣,被曹操称为‘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

    还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可见荀攸在曹操心中的份量之重,只比荀彧差一点点。

    但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荀攸绝对当得起这个评价。”

    荀氏两位大才竟然都投了曹操门下?

    贾诩看到这儿,心中惊讶的同时,也打定了辅佐曹操的主意。

    荀家乃荀子之后,又是大汉名满天下的豪门大族,

    得到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和“妙计百出”的荀攸相助,曹操想不飞黄腾达都难吧?

    “锦上添花自然不如雪中送炭,趁着曹操现在还是光杆司令,不如先占个谋主之位?!”

    身份上贾诩自问不如荀攸远矣,

    但在智计方面,他自觉要强过荀攸。

    毕竟,排行榜上荀攸已经出来了,他贾诩可还在更上面呢!

    ……

    视频继续直播,

    “荀攸自幼才华横溢,声名远播。

    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之后,他特地征召了包括荀攸在内的二十余名国内知名士人到洛阳,并任命荀攸为黄门侍郎。

    作为皇帝的近臣,黄门侍郎职位至关重要,能够接触众多朝廷机要,足见何进对荀攸才华的认可。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何进被宦官所害。

    中平元年(184年),何进当政,征海内名士入朝为官。

    荀攸到,拜为黄门侍郎。

    五年后(189年),董卓作乱。

    荀攸和伍琼、何颙密谋刺杀董卓。

    荀攸认为,董卓无道,虽有强兵,实为一匹夫。

    刺杀他一可以谢百姓,二可以据肴、函关隘,辅佐皇帝,号令天下。

    后来,有识之士如贾诩、荀彧、毛玠、田丰、沮授等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但荀攸却是此说之首创,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此背景下,荀攸与郑泰、何颙、种辑、伍琼等人暗中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

    却因计划败露,何颙和荀攸等人被捕入狱。

    董卓宴请请群臣的时候,听说刚抓了一批俘虏,

    就命令将这些人带上来,砍断手足,凿刺眼睛,割掉舌头,把这些人的零件用大锅煮熟。

    密谋刺杀这样的主儿,下场可想而知,会非常恐怖。

    想到这儿,何颙在狱中自杀了。”

    “而荀攸在狱中谈笑自若。

    他没有死,甚至还熬到董卓先死了。

    荀攸于是获释,并决定辞官归乡。

    接替李傕、郭汜统治朝廷的这二人,也知道荀攸是个人才,想要任命他为任城相。

    任城可是个敏感地带,经历黄巾之乱后、又迎来了曹操、袁绍、公孙瓒、陶谦几大势力争夺。

    呆在这里,会反复被不同的人欺负。

    聪明的荀攸当然不会就范,于是他拒绝上任。

    而且他纵观天下,还找到了一个更好好的去处,那就是地处偏远,但富庶和平的益州!

    去过益州成都的人都知道,那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而且益州既有险固的地理屏障,又有州牧刘焉在那里稳定局势,就是缺乏中原名士。

    因此,荀攸只要过去,一定会是座上贵宾。

    选好去处后,荀攸便上书朝廷,自荐担任蜀郡太守并获准。

    但荀攸走到一半时却发现走不下去了。

    他来到了相对平安的荆州观察时局,后来就收到了小叔荀彧的来信。”

    “彼时,董卓身死,

    贾诩一语乱邦,天下大乱!

    李傕、郭汜为争权,不小心放走了汉献帝。

    曹操趁机西进,迎汉献帝至许昌,

    开始了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征伐之路。

    因素闻荀攸之名,

    曹操便通过荀彧致信荀攸,道:‘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

    有荀彧的亲笔信,加上曹操已经迎来了天子,成为汉室正统的护卫。

    作为大汉忠臣的荀攸,便应了曹操的请求,从此成为后者信赖一生的谋主。“

    呵!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的做法,顿时引起东汉洛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