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效益的统一,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国际交流合作,辩证思想的独立自主原则让国家在外交中坚定维护主权与利益,保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儒家的“和而不同”理念则促使我们尊重他国文化与发展模式,在国际事务中倡导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担当,将古老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动力。
无上“佛道”开示的“觉明晃在”本质,对立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那么斗争在所难免。但“晃在”的斗争,斗争并非零和博弈的残酷对抗,而是有无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共生和谐为一体的必然过程。其本质“有无”相生的震荡,或是“风轮”旋转的律动,矛盾与冲突的迸发恰是推动事物螺旋式上升的核心动力。这种斗争观既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强调在对抗中寻求转化与和解的可能,为国家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行动指南。
于国家层面,斗争是维护主权独立与文明存续的必要手段。从“晃在”感知来看,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恰似不同的二元对立的“晃在”的碰撞,领土争端、贸易摩擦、文化冲突等表象背后,实则是各方对“同”与“不同”的分割对抗。无上“晃在”理论告诉我们,“同”绝对不可能成为对立的“不同”,就算相互转化,也不会消灭“有”和“无”二相的本质,就如同国家各方通过互相学习,文化科技互相渗透转化,但让自己成为别人是及其愚蠢和危险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抗争史,还有苏联的解体等事件,无不说明这一真理的正确性。我国从抗日战争中抵御外敌入侵,到改革开放后突破国际技术封锁,每一次斗争都彰显着对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扞卫。这种斗争并非盲目排外,而是遵循“和而不同”的智慧——正如道家“道法自然”强调万物各安其位,国家在斗争中始终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积极寻求与他国的合作共赢。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既是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突破,也是通过基础设施共建、贸易往来,在差异中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斗争与共生的辩证统一。
对个人而言,斗争则是突破认知局限、实现生命升华的必经之路。个体在社会中面临的竞争压力、内心的欲望纠葛,皆可视为“晃在”中“有无”的撕扯——“有”是外界赋予的物质与精神诉求,“无”则是尚未被发掘的潜能与超越性。在现代社会,个人的斗争更多体现在应对职场竞争、平衡生活压力等方面:通过持续学习打破知识壁垒,以“致虚极,守静笃”的定力抵御浮躁诱惑,在压力与挑战中锤炼心性,如同佛教“修行”般将苦难转化为觉悟的阶梯。同时,个体在斗争中亦需秉持共生理念,在竞争中尊重对手、在合作中实现共赢,避免陷入“你死我活”的恶性对抗,从而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基于“晃在”感知的斗争,最终都指向更高层次的和谐共生。这种斗争不以消灭异己为目的,而是通过碰撞与磨合,推动各方突破原有边界,实现更广阔的融合。恰似自然界的生态竞争,物种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不断进化,最终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也在斗争与和解的循环中,向着更包容、更智慧的文明形态演进,让“晃在”的律动持续奏响生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