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松井吉夫阁下……”
“哦,松井公馆,月机关……”
张庸松了一口气。
原来是一班人马,两套牌子。
就说怎么又冒出一个月机关。
看来,这个松井公馆管辖的日谍数量不少啊,手到伸到天津卫来了。
忽然又想到一件事。
“茂川公馆是什么机关?”
“嗯?”
“天津卫的茂川公馆,没有什么机关的称谓吗?“
“我不知道。”
“哦。那好。你的工作职责是做什么?”
“赚钱。”
“单纯赚钱?”
“是。给松井公馆提供资金。”
“明白了。”
张庸暗暗惭愧。
自己好像有点忘记老本行了。
这种做法,在上海滩,在金陵,不是很常见吗?
日寇军部是没有什么经费拨付给各个特务机关的,都是他们自己想办法搞经费。
有钱你就搞。
没钱就别搞。
所以,各个特务机关的首要原则,就是搞钱。
没钱,你能做什么?
利用日谍假扮中国人,然后赚取利润。同时渗透进入中国人的商圈,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办法。
这个办法既然在南方流行,在北方自然也照搬。
可惜,自己到来天津卫以后,居然还没有顺着这个规律抓下去。
真是丢了老本行了。
在北平,在天津卫,类似耿明俊这样的日谍,肯定不少。
不少的商团,或者商会里面,应该都有大量假冒中国商家的日谍。他们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是监控所有的经济机密。
好像耿明俊这样,他已经在煤炭贸易行业里面混了七年,有什么秘密能瞒得过他?
搞不好,他自己就是一个小头目。还带着不少小弟。
有日寇在背后支持,他肯定会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可能掌控相当一部分的煤炭贸易。
呵呵。
有新思路了。
“你的生意怎么样?”
“一般般吧。勉强过得去……”
“拿账本来。”
“我……”
“啪!”
挨了一巴掌。
叫你说实话。不要撒谎。不要夸大。
忘记了?
耿明俊哭丧着脸,只好老老实实的解说。
他这个俊生煤炭贸易公司,每年过手的煤炭,足足有几十万吨。在天津卫,算是比较大的。
毕竟是日本人暗中支持的。主要销售对象,也是日本国内。
它的贸易方式非常单一,就将华北各地区生产的原煤,低价买入,然后转手卖到日本国内。
每年的利润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五十万大洋是有的。
有时候,国内需求强劲,每年利润可能超过八十万大洋。但是想要突破一百万就很难。
不是没有煤。是没有足够的运输船。
所有的原煤,都需要装船才能运输。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1935年,能运输几十万吨的原煤进入日本国内,已经很厉害。
日寇是岛国,对船只的依赖性非常高。
好像煤矿、铁矿石这样的大宗资源,需要非常多的船只。数量远远不够。
基本上,耿明俊的任务就是弄到船。
只要有船,就有利润。其他的都不用管。所以,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因为没有日本人的支持,生意根本无法进行。
“利润都去哪里了?”
“上交了……”
“你自己没有留一点?”
“什么?”
耿明俊愕然。
自己留?他怎么敢?
如果让上面的人知道,绝对会废了他。
松井公馆在北平那么活跃,靠的就是背后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如果没有这些资金,什么事都做不来。
单纯威胁有啥用。
必须威胁和引诱一起来。俗称胡萝卜加大棒。
“你们是怎么结账的?”
“什么?”
“我说,货款是怎么结账的。”
“是松井公馆出面收账的。不在我这里。我这里只有一些零散的资金。”
“哦?”
张庸顿时大失所望。
收款的居然是松井吉夫?那就不好玩了。
自己没办法截胡啊!
无法砍断松井公馆的资金链条,它就依然会继续活跃。
怎么办?
不发货?
那也不行。松井公馆得知,马上就会派人来催。
张庸的计划,是暗中控制这个俊生煤炭贸易公司,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