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负皇命而来,南人竟敢小觑!”
被几次三番戏弄的王国宝,一肚子火正没处发泄。
张伯雅这时候凑了上来。
可就得碰一鼻子灰了。
朱昭之回头看了一眼颇为狼狈的张伯雅,才转身离去。
“携厚礼而来,莫非是要攀附权贵。”
张家的家底,朱昭之略知一二。
看着装得满满的牛车,他知道张伯雅这是掏空了家底,要结交权贵。
虽然眼下未能得逞,但还得跟顾、陆两家商议一下才好。
朱擘看住馆驿的同时,也几次爬上院墙,监视着里面的动静。
“张家这礼怕是送不成了!”
随行们已经开始伺候王国宝就寝了。
没人去理会还等在门外的张伯雅。
正在墙头上的朱擘,远远望见似是有人来到。
赶紧跳了下来。
“下官吴郡太守张凭,拜见侍中大人!”
郡守来访,随从们仍旧是在忙着手上的活计。
根本没人去通报。
“老夫明日再来。”
看见郡守来访也进不去门。
张伯雅悻悻而去。
“王文度之子,去其父远矣!”
张凭不愿放弃,高声讽刺起了王国宝。
听见有人提及自己的父亲,王国宝也睡不下了。
他起身正了正衣冠,吩咐道。
“传他进来!”
馆驿的门打开了。
随行们的脸色很不好看。
张凭倒是镇定自若。
步履平稳进了屋。
“下官拜见侍中大人。”
即便见他行了礼,王国宝仍旧不悦。
“本官初到吴郡,郡守未出城相迎,是何道理?”
张凭起身,解释道。
“下官忙于赈灾事宜,不得抽身。”
王国宝闻言,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白眼。
张凭还真没说谎。
虽然姓张,他和吴郡张氏倒没什么关系。
是下品寒士,举孝廉入仕。
靠着真才实学官至御史中丞。
因上任吴郡太守顾众离世。
这才外任吴郡。
吴郡太守官职不算显赫。
但在这等物阜民丰之地,做地方长官,比起朝中重臣来讲,更是艰难。
从江南本地士族和北方南渡士族中,以寒门身份坐镇吴郡。
张凭的理政和才学,可想而知。
“本官未及入城,见得流民遍野,不知郡守可否知晓?”
面对王国宝的刁难,张凭自有应对。
“下官已拨发粮米,因灾民涌入城内,一时不得周济。恐生变故,特关闭城门。”
“秋汛之时,朝廷诏命赈灾,粮米早已到仓,何故冬日仍未周济。”
王国宝还在追问,就问张凭个失职之罪。
“灾民遍布各县,往来不定,每到一处,则库府之存尽矣。未待郡府调配,灾民另往他处。至冬则入治所以求生。故聚于城外,望侍中大人谅百姓之苦,请奏陛下再拨白米一万石。”
已经很久没睡过好觉的张凭,无力地应对着王国宝的诘难。
虽然比起吴郡四姓的阳奉阴违,这算不得多大难事。
“哼!”
这道理,王国宝不是不明白。
一逢灾年,流民流窜。每至一地,必遭各县官吏驱赶。
若是收留他们,未等州郡赈灾,存粮便会耗尽,进而生出更多流民。
靠着郡府往各地划拨根本来不及。
何况,朝廷的赈灾粮,没离开建康,就会在世族盘剥之下,越来越少。
到了州郡,光是吴郡四姓的胃口,就能尽数吞下。
最后经县里大大小小的官吏,左刮右刮。
能让人喝口粥恐怕都不足。
如此说来,就是朝廷下发再多的粮食也不够。
所谓赈灾,也就是拿粮食换取各地士族收留流民的条件。
反正,最后这些流民都要成为他们的隐户或是部曲。
最可笑的是,贪墨一事,本由王国宝经插手。
士族刁难寒门。
贪官质问清官。
没有士族背景,在这个世家门阀独断专行的年代。
光有真才实学,也是寸步难行。
至于城外的流民,张凭这个吴郡太守,左支右绌。
只能是听天由命。
“本官体恤民情,自当上奏天子。”
王国宝不想在赈灾的问题上纠缠。
“尔议论家父,既为人子,岂可充耳不闻?”
“他叫王国宝,是王文度的儿子。”
朱擘趴在墙上,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