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再生产和改善雇工生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模式很快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流民们获得了生计,工作效率远超传统家庭纺织,生产出的棉纱布匹质量上乘,价格却更具竞争力。
发明的匠师获得了持续的收入,兵械院也开辟了新的财源,减轻了对朝廷拨款的依赖。
皇帝李云轩听闻后,大加赞赏,特意下旨褒奖,并将此模式誉为“叶氏新法”,谕令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效仿,以工代赈,安顿流民,发展民生。
技术的种子,终于从军工的土壤,成功移植到了民生的田野,开始生根发芽。
叶明站在初具规模的示范工坊外,看着里面忙碌而充满希望的人们,听着那軖軖的机杼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或许比造出惊雷弩,更让他感到欣慰。
然而,他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世家的根基仍在,暂时的退避并不意味着认输。
北疆的烽火也未停息,大哥叶秋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回到兵械院,召集了核心骨干。 “工坊模式已成,接下来,该让边关的将士,也感受到这‘格物’之力了。”他铺开一张新的图纸,上面画着一种结构复杂许多的大型机械。
“此乃‘水力大纺车’,可同时带动数十个纱锭!若能在边关水力充沛之处建立此类工坊,不仅能就地解决部分军需,更能安顿军属,稳固后方…”
新的蓝图,已经在他笔下缓缓展开。
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歇。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