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925章 支援边关

第925章 支援边关(1/2)

    车队在星夜下悄然驶出兵械院,马蹄包裹棉布,车轮缠上草绳,尽可能减少声响,如同暗夜中流动的一道铁流,直奔北方而去。

    送走车队,叶明并未回府休息,反而转身又回到了格物组的工棚。

    边关的危机感,让他对技术突破的渴望更加迫切。

    工棚内,宋应文和几个骨干正围着那台粗糙的“标定式千分比较仪”记录数据,见叶明进来,连忙行礼。

    “大人,您来得正好。”宋应文脸上带着兴奋之色,“我们按您说的‘杠杆放大’思路,尝试做了几个微型齿轮和刀口支点的雏形,虽然还很粗糙,但放大效果确实显着!只是…这磨损也太快了,测量几次就失了准头。”

    叶明拿起一个用精钢手工磨制、只有米粒大小的扇形齿轮雏形,在灯下仔细观察,边缘果然已经有了细微的磨损痕迹。

    材料的耐磨性、加工的精度,依旧是最大的瓶颈。

    “思路是对的,但材料和处理工艺必须跟上。”叶明放下齿轮,“金相坊那边,对惊雷铁的淬火、回火工艺掌握得如何了?”

    “已有小成。”宋应文答道,“不同含碳量的惊雷铁,经过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能获得不同的硬度和韧性组合。”

    “我们已经初步总结出一些规律,记录在《金相册》里了。或许…可以用高碳惊雷铁,淬火后得到极高的硬度,再来制作这些微型齿轮和刀口?”

    “可以尝试。但极硬则脆,容易崩口,需要找到硬度和韧性的最佳平衡点。”叶明点头,“这件事,金相坊和你们格物组要紧密合作。”

    “不仅要测宏观的强度韧性,还要开始研究‘耐磨性’!设计一种实验,让两块不同处理工艺的金属相互摩擦,测量磨损量!”

    他又想起一事:“还有,光学方面也不能放下。我让你们磨制的凸透镜,进度如何?能否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看得更清晰?”

    另一个匠人连忙取来几片用水晶和琉璃磨制的透镜:“大人您看,目前只能放大十倍左右,再大就模糊不清了,而且畸变严重。”

    叶明拿起透镜,对着灯光看了看,又试着叠加了两片,视野顿时变得更加模糊。

    “色差和球差的问题…需要计算透镜的曲率,甚至用不同材质的透镜组合来校正…这需要极高的数学和光学知识。”他叹了口气,知道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步一步来吧。”叶明放下透镜,“当前重点,还是杠杆比较仪。集中力量,先解决刀口支点和微型齿轮的材料和加工问题。需要什么材料,直接去库房支取,就说是我特批的。”

    离开格物组,天色已微亮。叶明毫无睡意,信步走到蒙学堂的窗外。里面尚未开始授课,空无一人,只有崭新的桌椅和一块涂了黑漆的“黑板”静静地立在那里。

    黑板上还残留着昨日宋应文讲解杠杆原理时画的示意图。

    看着那简单的杠杆和支点,叶明仿佛看到了无数未来的可能。知识的传播,才是最终极的力量。

    他忽然萌生一个念头:或许,该为蒙学堂编写一套更系统的教材了?不仅仅是《格物蒙识》,还应该包括基础的数学、几何、甚至化学的萌芽?

    这个念头让他心跳加速。这将是一项比制造惊雷弩更加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工程。

    晨光熹微中,叶明站在空荡的学堂外,心中规划的却是另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边关的烽火催促着技术的锋芒,而教育的深耕,则决定着文明能走多远。这两条线,他都必须牢牢抓住。

    次日晨光透过蒙学堂的窗棂,洒在空荡的桌椅上。

    叶明站在讲台前,手指划过粗糙的黑板表面,心中那股编写系统教材的冲动愈发强烈。

    他转身,取来炭笔,在黑板的左上角,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蒙学算经》。

    他决定从最基础的数学开始。并非直接搬来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和公式,而是基于这个时代已有的算学基础——《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进行梳理、简化、并注入新的思想。

    他先写下“筹算”与“新符”两个词。

    筹算沿用传统的算筹表示法,这是根基,不能丢。但在其旁,他画下了一个小小的、奇怪的符号“0”,并在下面注解:“空位,以‘零’代之,不可或缺。”

    接着,他写下了0到9十个数字的简单符号(他稍加改动,使其更易于书写),并与算筹表示法一一对应。

    “此为新符,便于书写记录,其义与筹算同。”他深知骤然推广全新符号阻力巨大,故采取这种渐进融合的方式。

    然后是基本的四则运算符号“+、-、×、÷”,以及等号“=”。

    每一个符号旁,都配以清晰的算例和文字说明。

    仅此一项,若流传出去,便足以在算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简化数字和符号,是提升一切计算效率的基础。

    写完第一章纲要,叶明放下炭笔,揉了揉眉心。

    这章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