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开篇激战1860 > 第397章 空中制胜论

第397章 空中制胜论(1/2)

    在通过“燕山”号的建造和测试获得了诸多心得之后,已经确定了应尽可能发展大型航空母舰的华夏海军,很快便开始了新舰的设计。

    之所以如此的急切,是因为美国和日本各自利用未完工主力舰改造的大型航母,皆已接近完工的状态,要不了多久这两国的航母数量就都将达到三艘。

    而此时的英国,连改装带新造的,更是已经拥有了至少六艘航空母舰。

    相比之下,同样身为四大海军强国之一的华夏却只有一艘“燕山”号,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人接受的。

    于是,在经过了一番紧锣密鼓,又不乏反复推敲的认真准备之后,两艘同型航空母舰在1927年的3月和4月,相继开始了建造的工作。

    两舰的工程分别交由大连和钦州海军造船厂负责,两厂各于1930年5月和6月完工,是为“昆仑山”号和“武夷山”号,平均造价2,005.5万华元。

    作为国防军的首级大型航空母舰,“昆仑山”级在设计上既继承了“燕山”号的经验,又汲取了同时代其他国家的许多优秀创意。

    其中最为醒目的当属采取了英国航母常用的,抗浪性更强的,可使飞行甲板强度更大的封闭式舰首。

    “昆仑山”级航空母舰的舰体全长241.6米,最大处宽26.6米,平均吃水8.1米,标准排水量20,650吨,全舰编有官兵2,288人。

    同样是因为采用了封闭式舰艏,使得飞行甲板得以能够向前伸展,长度接近243米,最大宽度约29米。

    在这个依旧为木质的单层飞行甲板下方,是同样保持全通且为单层结构的机库,并继续采用开放式的结构,长173米,宽22米,高5.5米。

    连通机库与飞行甲板的,是三座升降机。

    其中前后两座为舷内升降机,沿甲板中线布置于机库的两端,皆为14.8米长,13.5米宽,尺寸要大于“燕山”号的升降机。

    中间的那部则是舷侧升降机,尺寸为16.7米长,10.3米宽,设于舰体舯部的左舷并向外伸展,位置与右舷的舰岛正好相对。

    “昆仑山”级的舰岛采用了更为一体化的设计,甚至两座烟囱也被纳入其中,列在这组醒目的建筑物的后部。

    舰载机方面,“昆仑山”级设计可携带72架飞机,另外还装有12架备用机。

    为了便于这些飞机的起降,在飞行甲板前段装有两部弹射器,并设有包括十道拦阻索在内的助降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借鉴于别国的做法,“昆仑山”级为了实现飞机从舰艏方向降落,也尝试在飞行甲板的前部安装了六道拦阻索,但后来发现用途不大,便未将此做法延续下去。

    在动力方面,“昆仑山”级堪称十分的强劲,共安装了四套齿轮减速式蒸汽轮机,驱动四轴,配套装有十二座高压重油专烧水管式锅炉。

    这套动力系统可输出142,000马力功率,设计航速达到33节,15节航速下的最大续航力为11,000海里。

    随着排水量的提升,“昆仑山”级不再如“燕山”号那般“裸奔”,而是设有了一定的装甲防护。

    其侧舷水线装甲带的最大厚度为105毫米,机库下方甲板装甲的最大厚度为80毫米,其他部位则布有不同程度的防弹片装甲。

    舰体的水下防护做得很是到位,拥有完整的鱼雷防御系统,并配合双层底和水密分区设计,以及高效的注排水系统。

    此外,在包括消防系统在内的损管设施方面,则向来为华夏海军所重视,当然被设计得十分健全。

    在舰载武器上,国防军从一开始就认为,航空母舰若直接投入海上炮战,根本不会产生多大的价值,反倒更容易成为敌方的活靶子。

    因此“昆仑山”级也只是安装了用于近程防御和防空用的火炮,包括十二门1917年型40倍径100毫米高射炮,和十座双联装1925年型70倍径37毫米高射炮。

    其实华夏国防军之所以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并不单单是基于对这一舰种的看重,很大程度则更是出于对于飞机这种仍属新锐的装备所抱有的期许。

    诚然,在诞生后的二十多年间,飞机的技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并且在经历的战争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军用飞机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战略和战术价值,一种称作“空中制胜论”的,认为空军可以独立进行战争并决定战争结局的军事理论,被提出并逐渐为世人关注。

    第一个系统阐述这项理论的,是意大利军事家朱里奥·杜黑,他在1921年出版的《制空权》中,对空中作战的各项概念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同一时期,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英国空军创建人休·蒙塔古·特伦查德,和美国独立空军倡导人威廉·米切尔等人。

    华夏方面也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飞机在军事领域的价值,因而十分注重相关技术的发展和部队的建设,并且在实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