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大部队向西转移,直接将宿州给围了起来】
【宿州的守将们都慌了,连夜便修筑好防御工事,生怕朱棣发动突然袭击】
【然而朱棣却并没有采取什么攻城的举动,反而是将大军分散出去】
【平安此时从北方赶了下来,恰好与朱棣狭路相逢】
【不过,前者是日夜奔忙,士兵疲弊,而后者却养精蓄锐多日,兵强马壮】
【很显然,不对等的战争一触即发,平安的部队也是一触即溃,被迫向北撤离至淝河休整】
【不久,南军的援军赶到,平安决定一雪前耻,与朱棣在齐眉山一带再度展开大战】
【面对有备而来的南军,朱棣显然也有了压力,双方互换十几场小战役,几乎是以平局的方式告终】
【可是,朱棣毕竟是独木,而南军是众林,徐州方向的徐辉祖此时突然杀到】
【还没缓口气的朱棣不愿伤亡太大,决定北撤】
【在一个土坡之下,才堪堪缓住局势】
【南军的援军仍旧以百川入海的趋势向朱棣的四面八方涌来】
【渐渐地,数十万南军包围了只有寥寥几万的燕军】
【朱棣见状,展开袭扰战术来缓解人数上的差距】
【燕军中多骑兵,所以,朱棣让其不分昼夜地对南军的营寨进行骚扰】
【一部分可以消耗南军的士气,另一部分还可以劫掠南军的粮食】
【毕竟,南军人多,但同样的,每日消耗的粮草也是巨大的】
【只要朱棣能够耗下去,朝廷自然会不堪重负,而下令撤军】
【就在日复一日的算计之下,没等来南军的崩溃,却先迎来了燕军内部的怨声载道】
【毕竟,南军起码还有后方粮草支援,有个念想,可燕军完全是背水一战,几乎与大本营没有任何联系】
【因此,燕军发生了营啸,许多燕军的将领们都对朱棣不满,想要就此罢兵,回到北平】
【关键时候,朱棣身边一位叫做朱能的将领站了出来,义愤填膺的指着还在咆哮的将士们喝道:
“如今我等跟随燕王出征,本该抱有九死一生之志,怎敢临阵脱逃?
你们可曾知道汉高祖刘邦十战九败却仍能成就大业的道理?
况且我们也未处于绝境,你们这般嘴脸,如何对得起燕王?”】
【此话一出,全场鸦雀无声】
【朱棣此刻也面色惨白,他也知道,这样振奋人心的话语只能够稳住一时,并不能够让所有将士安心】
【他现在急需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才能够让将士们上下一心】
……
东汉末年
曹操声音沙哑,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与望梅止渴一般的道理,用兵治军,这朱棣还是有能力的,此次兵变,应该是要成功了。”
……
【就在叔叔忧愁万分的时候,他的好侄子朱允炆开始微操了】
【当得知朱棣被困于一隅的消息后,朱允炆便认为朱棣已经不成气候,便将前线的徐辉祖给调回南京城】
【而徐辉祖一走,东边便出现了一个大口子】
【前线守将何福只能调动部队,往东延长防线】
【这种变动,无疑是给了朱棣一个天大的机会】
【在南军还没有完全形成交接合围的时候,朱棣带着一队人马从中穿梭,将南军的粮道给霸占】
【没过多久,南军也撑不住了,平安只好带走自己的六万人马前去押运粮草】
【朱棣早就料到南军的动向,提前让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埋伏在平安的必经之地】
【正当后者押运着大批粮草走在夹道时,大批燕军杀了出来】
【双方都杀红了眼,血流不止,就连粮车也被波及,被血液浸透】
【不过,燕军提前设防,即便是有所损失,却也并没伤筋动骨】
【反观平安的部队,六万人马被杀两万,被俘两万,溃军两万】
【何福收到这个消息后,火速赶往支援,却连朱棣布下的第一道防线都没有攻破】
【就这样,南军不仅丢了粮草,还失了士气,整个营寨死气沉沉】
……
一些朝代的军事家看到这一幕,都大失所望:
“古往今来,为什么总有后方指挥者喜欢临阵换将,稳扎稳打难道不好吗?”
……
【眼见没有粮草能够支持,平安和何福也撒手不干了,决定带着剩余的人马从灵璧向南边的淮河一带撤军】
【二人为了有难同当,不被朝廷责罚,在撤退前夕,以三声炮响为号】
【然而,就在同一时间,燕军的营寨中也传出了一道命令,以三声炮响为进攻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