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宰相江万里素来欣赏文天祥的志向和气节】
【在听闻这件事后,亲自约见了文天祥,对其加以勉励】
【这位辞官隐居的宰相为自己选择的隐居之处不在深山,而是在元军进攻南宋之地的饶州城】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看着南宋的将士们从此地反攻而回】
【但却事与愿违,很快,元军攻进了饶州城】
【年事已高的宰相带着全家人面向南方,投江而亡】
……
春秋战国时期
魏相李悝看着这一幕,十分感慨:
“既然已经隐居在山林之中,早已远离名利之场,可对于国事还如此上心,不愧为名相,
最终,一家老小殉国,大忠大义,莫过于此了!”
……
【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到赣州】
【同年,南宋最后一位成年皇帝宋贵宗去世】
【丞相贾似道拥立还是孩童的的宋恭帝继位】
【恰好,元朝新立,忽必烈派遣南征统帅伯颜率大军南宋发起总攻】
【战局可谓是呈现一面倒的局势,蒙古兵一路打到了长江上游】
【身在赣州的文天祥接到了朝廷下发的诏书】
【他清楚,手中这沉甸甸的诏书是社稷风雨飘摇的信号,也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
【想到此处,文天祥忍不住痛哭】
【但是,他很快便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变卖所有家产充作军费,最终招到了五万人马】
【可明眼人都知道,文天祥的选择并不明智,元军分兵三路南下,势如破竹】
【匆忙召集的五万乌合之众,如何能抵挡得住披坚执锐、兵强马壮的元军】
【他的朋友们都看不下去,忍不住劝他说,如今的形势,你领兵勤王,与羊入虎口何异】
【文天祥却坦然答道:
“大宋养育我等三百多年,在如今生死存亡之秋,号令勤王,却没有一人前去,怎能不令人叹惋?
我此行,即便以身许国,天下忠臣义士,必定会听说此事后奋起而战,我,死有何惧?!”】
……
清朝
郑燮眼神之中充满赞许的光芒,此时,他不由得想起自己先前所写下的一首诗,默默地低吟起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每个义士心中都有着志向,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定下来,而坚定下来的,即便完成不了,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
【伯颜率军一路南下至安庆府】
【安庆守将范文虎开城投降,设宴迎接元军】
【这个消息传到朝野之中,上下震动】
【贾似道奉命抗元,带着十数万大出师西上】
【然而,作为主帅的贾似道竟私自归还元军俘虏,向伯颜乞和】
【伯颜断然拒绝,无奈之下,两军只能在丁家洲血战】
【而就在前线艰难的时刻,朝廷中却将帅二心,各怀鬼胎,导致指挥失利,丁家洲惨败】
【这次战败,南宋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闻讯赶来的文天祥抵达平江,元军也从金陵出发,进攻常州】
【常州军民上下一心,文天祥也派遣部将驰援】
【元军多次猛攻,都无功而返】
【但他们并没有强取常州,而是调转马头,朝临安进军】
【此时的南宋已经兵力匮乏,为了拱卫都城,平江守军只能回援】
【失去了平江守军,常州成了孤城一座】
【不久,在伯颜的亲自督战下,常州城破,城中军民皆遭屠杀】
【文天祥得知后,一边流泪,一边向临安转移】
【但是,元军却先他一步,攻破了临安周遭的关隘】
【元军围困临安,临安城中的百官惶恐不安,在一番商议后,他们按照老祖宗的办法,对元朝求和】
【可在忽必烈看来,临安唾手可得,灭亡南宋只在一念之间,他可不会白白浪费这个时机】
【因此,元军营寨前的宋军来使皆被斩首】
【此举求和不成反而使军心更加动摇】
【文天祥想要稳定大局,要求立刻处斩以吕师孟为首的投降派】
【但是,朝廷却并未同意,反而秘密将吕师孟送到了元廷】
【不过,吕师孟并不是懦弱之辈,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依然彰显出忠贞的风骨,致使求和一事彻底泡汤】
……
秦朝
嬴政眉头一皱,嘴里喃喃自语:
“这个宋朝,不管是鼎盛还是落寞,都喜欢向敌人乞降吗?”
身后的武将听后,也是点头,他们虽然是粗犷之人,但也明白懦弱之国,便有懦弱之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