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纷纷上书,想要与金国合议,宋孝宗无奈只能应允】
【得知这一消息,辛弃疾大失所望】
【恰逢暮春时节,连绵不断的春雨飒飒而下】
【辛弃疾内心的家国之愁愈发浓郁,但却无处诉说】
【自从回到了宋廷后,他便没了好友,整日里只能在庭院中顾影自怜,独自回忆】
【此时,如果是正常人,都清楚,目前正是主和派占据上风的时刻】
【如果执意唱反调,必然逃不掉被贬黜的下场,再无出头之日】
【但辛弃疾不一样,他返回朝廷不是为了那一官半职,功名利禄】
【他为的是收复还在金人手中的旧山河,为的是解救处于奴役中的苦难百姓】
【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北伐失利的原因,思考对金之策】
【终于,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美芹十论》,将其呈交给宋孝宗】
【在文章中,辛弃疾鼓舞宋孝宗不要在意北伐的失败】
【认为主和派官员总是顾忌的太多,一听到用兵就为之色变,太可惜了】
【接着,他分析金国的弊端和弱点,安排宋廷之后的事宜】
【按照辛弃疾的一番策略,收复旧土,如同探囊取物】
【可惜这个时候的宋孝宗已经彻底灰心了】
【对于北伐,宋孝宗早已没了雄心壮志】
【隆兴和议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条件是很宽厚的】
【宋不用再对金称臣,而是以叔侄相称】
【每年供奉给金朝的钱币也减少到二十万】
【这些让步,让得宋孝宗与主和派十分满意】
【所以,辛弃疾此时的上书如同针一般扎眼】
【不过,宋孝宗还是明辨是非,欣赏于辛弃疾的才华】
【虽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还是给他连升几次官】
【就这样,辛弃疾一路升迁,来到建康做了通判】
【可是,这个职位乃是文官】
【辛弃疾内心很憋屈,一身的抱负得不到施展】
【就在这年秋天,他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
【他站在高处,环顾四周,愁苦不已】
【脚下的城池可是六朝古都,虎踞龙盘】
【但如今却呈现一番沉寂夕阳的哀景】
【作为一个从金国来到大宋的游子】
【即便在完颜亮南侵时辛弃疾做出了一些贡献,却还是因为身份问题被不断怀疑,始终得不到重用】
【落日的余晖洒向了江边,只剩萧瑟的身影一杯接一杯,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之中】
……
宋朝
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辛弃疾,内心也是为之触动:
“原来,忧国忧民之人,在何时何地都是如明珠一般璀璨!”
……
元朝
一位破落屋中的文人嘴中咀嚼着糠咽菜,满是污垢的脸上闪烁着清澈的目光。
只见得他在一堆杂乱的书本中翻出几页纸,颤抖地拿起,嘴中念念有词: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愤慨地吼完这首辛弃疾的壮词,他哭诉一声:
“我汉人之土,如今被鞑子抢占,又有何人为此朝思暮想,为此夙夜兴叹乎?”
……
【就在此时,一丝希望出现了,宋孝宗任命陈俊卿为左相】
【次年八月,又升虞允文为右相】
【这二人都是坚决的主战派】
【不过,虞允文更为激进,陈俊卿想缓慢图之】
【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又把自己的文章献给了虞允文,希望他上书皇帝二次北伐】
【虞允文虽说也有此意,但迟迟找不到契机】
【但这个关键时刻,宋孝宗却站了出来】
【原来当时的隆兴和议,漏谈了一件事,就是受书仪式的平等】
【金国的国书,宋帝需要起立接受,而宋国的国书,金国只需要官员接受就行】
【这在宋孝宗眼中,十分降低国格】
【虞允文便凭借这个机会赴金谈判】
【谈判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要求金国归还北方等地】
【第二个就是更改受书仪式】
【但这种对金国没有好处的要求,金国直接拒绝】
【而虞允文也对金国心中生惧,不敢言反抗之事】
【所以,辛弃疾的建议在这个时候完全泡汤】
【他的一腔热血又一次扑空了】
【不过,本着注重人才和优待人才的理念,虞允文还是把辛弃疾的文章献给了宋孝宗】
【宋孝宗看完,很是满意,随后又一次对辛弃疾职位做出了调整,让他做了主薄】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