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奕欣本人并不爱招摇,在最初慈禧想要将他继续封官的时候,他果断拒绝】
【这个时候,清朝的实权还是掌握在奕欣的手中,而两宫太后只能算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
【奕欣可以说是权势滔天,朝中大臣大多数都是他的党羽,地方的很多官员也是对其唯命是从】
【就连外来势力也认为开明、有着手腕的奕欣足以担当清朝的代理人】
【刚开始,慈禧什么事都依靠奕欣,二人之间,合作的还算顺利】
【可时间一久,奕欣一身兼着数职,而且还都是清朝的要职】
【这让得喜爱权力的慈禧有些看不下去了】
【她先是让人写了一份弹劾奕欣等奏折,接着便将其召见】
【二人一见面,慈禧便开门见山,言语之间都是想要奕欣退位的意思】
【奕欣听后,自然是清楚此事是慈禧一手主导】
【于是,他拐弯抹角地糊弄过去,绝口不提退位革职一事】
【慈禧见状,也是知道硬的不行,便来软的】
【很快,她召集了军机要臣们,对他们声泪俱下的说道:
“恭亲王独权,乃是国家一大患事啊,诸位,你们认为该如何是好?”】
【瞧见慈禧的惺惺作态,大臣们一个个心里都和明镜似的】
【现在的形势还不明朗,奕欣和慈禧二者都不好惹,自然是保持中立,不便表态】
【看到臣子都事不关己,慈禧动怒了,让他们下去彻查恭亲王奕欣的罪行】
【这些臣子中,有一个叫做周培祖的,他圆滑世故,一眼便看出了慈禧的用意】
【慈禧分明是有备而来,所谓的证据,这东西都是次要的】
【只要随意地给奕欣定下罪行,削弱他的权力,便是符合慈禧的心意】
【因此,周培祖上了一道解除奕欣官职的奏折并附带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但这恭亲王,性格高傲,而且还是皇室中人】
【在奕欣看来,你慈禧一个妃子还能将他这流着爱新觉罗血脉的皇室后裔给杀了不成】
……
清朝
道光帝看着自己的六子奕欣此时竟是被这慈禧威胁,也是满眼怒气:
“这祸乱我大清的妖妇,真是气煞我也!”
……
武周
武则天脸上却是浮现出了异样,从一开始,她便看出了慈禧绝对不是心慈手软之辈,面对挡路的奕欣,慈禧绝对会出手:
“慈禧虽说只是个妃子,但手中还是有着一些权力,对付一个亲王还是绰绰有余。”
……
【不过,奕欣还是小瞧了慈禧的阴狠果断】
【其直接将奕欣的恭亲王身份给革除】
【此外在宫中处处设阻,让得奕欣行动大大受到限制】
【奕欣手下的臣子都让他服软认错,不然难逃慈禧的死手】
【人命都受到威胁,奕欣也不再抵抗,跑到了慈禧的宫中,跪倒在地上,哭诉认错】
【见到奕欣这个硬骨头也服软了,慈禧心中十分自豪】
【她故作安慰地对奕欣说道:
“罢了,你平身吧,今后仍旧在军机处处理政事,但其他职位,都没必要担任了!”】
【就这样,恭亲王最后一点锐气被消耗殆尽】
【他算是懂得了一个道理,在慈禧的阴影之下,所有人都得活得像奴才一样】
【渐渐地,奕欣开始沉寂在了权力的海洋之中,之后的行事风格也与之前判若两人, 狐疑犹豫】
……
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的弟子们目睹这奕欣从权力巅峰跌落到低谷的过程,皆是长吁短叹道:
“权术这个东西,真是遗害无穷啊!若是用在治理国家上,或许还好;但若是用在诬陷臣子上,就是最大的噩!”
“唉,还是无为而治好啊!无忧无虑,不用为权力加身而感到苦恼和忧虑!”
……
蒙元
成吉思汗瞧得奕欣的处境,也算是看清了慈禧的手段:
“其实,除去这奕欣还有一个原因,应该就是,奕欣的权力太大,很有可能成为新皇!
到那时,慈禧可就控制不住局势了。”
……
【同治皇帝驾崩之后,何人继承便成为了清廷的首要问题】
【这时候,慈禧独揽大权,在她看来,当然是选择一个适合拿捏的人来当皇帝】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将权力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按照常态,最好的情况就是在同治帝载淳的下一辈中选择一人】
【不过,这不符合慈禧的意愿】
【如果那样的话,他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