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与友人交往和追求道教,李白还继续他的诗歌创作。他用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登上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在诗中感叹凤凰台的兴衰变迁,就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则表达了他对奸佞当道的愤慨和对唐玄宗的失望。
在这段漫游岁月里,李白还经历了一段新的感情生活。他与宗氏结为夫妻,宗氏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对李白的才华十分钦佩,两人情投意合。他们的结合,为李白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温暖和慰藉。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五、安史之乱(755 - 759年,55 - 59岁)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战乱给大唐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改变了李白的命运。李白与妻子宗氏南奔避难,他们一路颠沛流离,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昔日繁华的城市变得满目疮痍,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李白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忧虑,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段悲惨的历史,如《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首诗前半部分描绘了仙境的美好,后半部分则笔锋一转,描写了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惨状,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
在避难的过程中,李白隐居在庐山。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此时,永王李璘的大军东下,邀请李白下山入幕府。李白以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永王的军队。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帮助永王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的安宁。
然而,李白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永王李璘与肃宗李亨争权,最终兵败。李白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定为“逆党”,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李白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心报国,却落得如此下场。
在流放的途中,李白历经了千辛万苦。他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路上风餐露宿,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依然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写下了《流夜郎赠辛判官》:“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着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这首诗回忆了他在长安的辉煌岁月,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赦罪的期盼。
幸运的是,在流放途中,李白遇到了大赦。乾元二年(759年),因关中大旱,唐玄宗宣布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被赦之列。这一消息让李白欣喜若狂,他仿佛重获新生。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写下了那首着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以其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心情,表达了他获赦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彩云缭绕的清晨,李白告别了白帝城,乘坐着轻快的小船,顺流而下。他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在向他招手,心中充满了希望。
六、晚年漂泊(759 - 762年,59 - 62岁)
遇赦后的李白,并未如《早发白帝城》中轻快的意象般迎来新生。江水虽载着他顺流东下,却难以冲散岁月与命运刻下的沧桑。他的身体因长期漂泊与流放之苦愈发衰弱,风湿病痛常令握笔的手颤抖,但诗人仍以残躯为舟,在诗海中继续泅渡。
他辗转于金陵、宣城等地,试图投靠昔日友人,却屡遭世事炎凉。据《李翰林集序》记载,此时的李白“贫病转切,公(李阳冰)乃解衣推食,发谊薄云”。当涂县令李阳冰的收留,成为他生命最后的港湾。这位族叔不仅为他提供栖身之所,更在其病重时精心照料。李白将毕生诗作手稿托付于他,嘱托编纂文集——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草堂集》雏形。
在当涂的日子里,李白常独坐青山脚下,凝望奔流不息的长江。他写下《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句褪去了早年的磅礴,只剩与山川相对的孤寂。此刻的他,不再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狂客,而是一个历经沧桑后与自然对话的垂暮者。
宝应元年(762年)冬,李白自知大限将至。他强撑病体,写下绝笔《临路歌》:“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