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见到什么效果。
但在塞国的参与下,瓦剌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与鞑靼拉开了差距。
随着越来越多的塞国人前来投资,瓦剌部从贵族到牧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长久以来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呢。
诸如陶氏纺织领衔的毛毯厂,青海真维斯投资的毛纺厂,还有大大小小的皮革厂等在一两年间突然兴起。
其中最大的单笔投资还是上市公司罗平铜矿和脱欢共同投资的【绿松石山金铜矿】,这座矿山距离塞国不足一百公里,但储量相当惊人,根据塞国的探矿师实地勘察,说绿松石山的铜矿储量起码顶几十个罗平铜矿!
瓦剌毕竟没法跟大明相比,还是人口太少了,只有50多万人,被塞国人的新玩法随便搞一搞,就给治的服服帖帖。
很多牧民自发地朝着邻近贸易点迁徙,逐渐在瓦剌就形成了十几个类似塞国乡镇的居民点,其实也没多大,大些的有上万人,小的只有几千。
但就和塞国的城镇化类似,这是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这些牧民离开后腾出来的地盘,又被塞国企业纷纷圈了起来,作为轮耕的农场或者牧场。瓦剌被这些外来者打理的焕然一新,而大明在永乐盛世的光鲜外衣之下,却开始显露出颓败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