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台岛搞活,这两年来台中做工、种地的明国人已经很多。整个台中府从胡鲜云他们刚来时几乎无人,到现在也有七八万居民了。
台中最大的工厂还是塞音第一造船厂,现在已经可以生产上千匹马力的蒸汽海船。这离不开合浦船厂的援建,还有音能动力、精工齿轮也派技工进行协助。
第一造船厂生产的蒸汽海船普遍排水量在300-500吨之间,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少数海船还采取了欧罗巴的软帆技术,属于蒸汽帆船。
可惜目前产量只有一年2-3艘,许多年下来,共计生产了10艘左右,台湾垦殖买了两艘,其余被北美和西洋垦殖瓜分了。
鉴于台湾局势有变,胡鲜云不停往内阁和总山写信,问要不要把造船厂炸了,把台中官员撤回本土?
结果回信总是让他等等,再等等,各种语焉不详。
因为真正的台湾策略只有几个人知道而已,不可能向府县说明。
好在粟登科那个临海王也一直未往台中和台南派兵接管,似乎是打定主意,守着台北那块地方过日子了。
到塞音二十四年年底,台湾省的人口已经超过50万,其中约八成都集中在台北府。
粟登科封王之后,台湾名义上成为了大明的属地,但由于民间资本大量出逃,实际上暗地里一直在给大明经济放血。
除此之外,粟登科还数次奏请朝廷,给台湾驻军拨付安家银,以及支付军费。
这个损招自然是总山出的,倒也不是刘学勤独创,后世大清的藩镇就是这么搞的。比如平西王吴三桂不但截留云南省的税收,军费也是向朝廷要的。
但朱棣可不是冤大头,明廷人才济济,很快就有人算了经济账,发现经略台湾有些得不偿失,还是及时止损为妙。
而就在此时,草原上发生了件事情,把大明君臣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