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282章 朝鲜黑市

第282章 朝鲜黑市(1/2)

    朝鲜,济州岛。

    一支船队默默穿过朝鲜海峡,靠近朝鲜国南部的济州岛。

    其中一艘挂着塞国三座山峰旗帜的大船,船头站立一位身披黑色皮氅的年轻男子。此时他眉头深锁,随口低吟: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还是没有放下吗?”

    一只手搭在青年的肩上,轻声问道。

    这句诗是陆游怀念前妻唐婉所作,无非触景生情。而刚到朝鲜,王子刘根号想起那个为他生了孩子的朝鲜女人金秘书,也是人之常情。

    杜甘与刘根号同岁,这次扈从王子前往北美的新狄视察,两人已经成为很好的朋友。

    说是视察,其实是刘学勤那个老父亲让儿子出去散散心。

    “我这样的人,成长总会付出一些代价,只是那些命如蝼蚁的小民,不知还有多少会成为我的代价?”

    “呵呵,难怪人家说慈不掌兵。幸而你不是大明的皇子,要不你怕是要忧郁死了。”

    杜甘开着玩笑,大概也只有塞国人敢这样跟世子殿下开玩笑。

    “你说得对,我没有立场怪怨任何人,因此只有将一切罪过归于自身,明知道这样不好,偏很难从那种情绪中跳脱出来。”

    刘根号大概具有很多皇长子的仁厚,可给世人的印象就是懦弱。

    “哎,你还是别说了。按照条例,你说的这些我是要记录下来上报教主的。”

    杜甘不但是总山弟子,也是塞音教徒,而且扈从任务是有条例的。在他的提醒下,刘根号终于沉默了。

    “到了济州港,咱们去黑市好好耍耍。”

    他开解道,刘根号叹了口气,挤出笑道:“也好。”

    济州岛的黑市是这几年才兴盛起来的,最早就是过往渔船,往返美洲的商船停留补给,与当地人交易的墟市。

    可为什么变成黑市了呢?因为这里是倭寇销赃的场所。

    倭寇从洪武朝就有,到了永乐朝规模已经开始发展壮大。

    关于倭寇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是倭寇是大明海盗的小弟(雇佣兵),很多史料记载,真倭只有十之三四。

    第二种说法是说倭寇就是日本浪人为主,裹挟了部分海盗和沿海渔民,没必要洗地。

    要看清这个问题,需要从两国当时的国情出发,事情就比较清楚了。

    首先是大明方面,洪武帝朱元璋推行海禁政策,站在地主的角度,给自家院子扎上篱笆,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不说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很容易发现这个政策的局限性,在当时而言,确实断了沿海居民的生路。

    江浙一带还好,因为那是鱼米之乡,老百姓的活路比较多。但福建渔民就比较惨了,那里老百姓可就真没活路了。

    如果你去过福州等地,你会发现那边关于倭寇的故事特别多。

    一直到隆庆开关,倭寇问题才渐渐散去。从这个周期不难看出,海禁政策是沿海居民作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此时的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天皇实际上是幕府的傀儡。然而明朝册封了“南朝”天皇(大觉系)为日本国王,这是继承元朝的外交关系,难免有刻舟求剑之嫌。

    相当于一个地区有两个大佬,你找了其中一个大佬的小弟做生意,反而让两个大佬靠边站。

    两个大佬说:“你清高,你了不起!”

    明面上惹不起你,私下里就要搞事。

    就这样,明初的国策失误和外交失误叠加,产生了共振。

    海盗冲在一线,充当了“捣乱之弧”,对海禁不满的明朝百姓和对天皇不满的日本浪人充当了 炮灰。

    元末义军残余和幕府大佬在后面暗戳戳递刀子。

    洪武朝时期,倭寇规模很小,通常也就百十来人,到底是老朱凶名在外,这样的人谁都惧怕三分的。

    到了永乐朝,倭寇就壮大了,例如:

    永乐八年十一月癸酉:倭寇攻破大金、定海二千户所,福州罗源等县,杀伤军民,劫掠人口及军器粮储……

    永乐十一年正月辛丑:倭贼三千余人寇昌国卫爵溪千户所,攻城。城上矢石击之,贼死伤者众,遂退走至楚门千户所。

    这样的记录很多,但永乐朝时期倭寇规模动辄已经数千人之众。

    倭寇属于入室抢劫,与鞑靼人南下劫掠性质相同。但不同的是,倭寇之患似乎还威胁不到主权,却相当实惠,毕竟沿海地区比北境边区要富庶许多。

    可问题又来了,抢这么多东西卖给谁啊?

    倭寇也表示很头疼,因为东西很多、很杂,就好比修仙小说里惯于杀人夺宝的邪修,你永远想不到会从别人储物袋里翻出什么东西。

    于是就有了朝鲜黑市。

    换个角度思考,这是否可以从侧面印证了倭寇背后可能有日本幕府的影子呢?如果倭寇完全由大明海盗主导,那么为何不把贸易场所选择在日本,或者苏门答腊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