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前买口铁锅都跟得了个宝似的,哪里见过那么多品类的商品?
塞国商人的精神风貌也令他们感到稀奇。
这些人个个穿着厚厚的棉服,戴着手头、帽子,反正看上去花里胡哨的。
每个商家的摊位边上蹲着个大号煤油炉,烤火、烧水、烫酒、做饭,全都用这个。
给牧民的感觉,塞国人太会享福,过得是神仙似的日子。
当然了,最令人吃惊的还是商品价格。
50斤一袋的白面只要5毛钱!
当然了,刚开始瓦剌人对塞国的5毛钱是没啥概念的,但那雪白的面粉根本令他们不敢想,很多人都忍不住想上手摸一下。
一些摊主干脆就让小厮盛了一碟白面,给瓦剌人摸着过瘾。
这还不算,那面口袋竟然是上好的白布做的!要知道这时候布匹是可以当货币用的,有些牧民听说买面送面口袋时,已经激动地在心里盘算,可以用面袋子给孩子做新衣服了。
还有一种金黄色的面粉,听说是玉米面,一袋子只要3毛钱!
牧民很少能吃到碳水,因为中原王朝与北方蛮族大部分时间都是敌对关系,边贸往来本就处处受限。加上交通不便利,流到草原的粮食非常少。
所以草原牧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温饱线徘徊,多数以奶制品加上野菜野果这些食物。吃肉总归是件奢侈的事,台吉老爷们也不可能顿顿吃肉啊。
不过他们很快就弄清楚了商品价格,塞国商人的队伍一般都有蒙古伙计,像考察团的蓝牙也帮着商家与牧民交流。
有同胞在,很多事情就容易沟通了。
塞国商人也挂起牌子,从牧民手里收购货物。包括牛羊马匹等牲口,皮毛,没了。
眼前对塞国人有用的就这些。
一口活羊的收购价只有几块钱,取决于羊的大小和健康情况,差不多三块到五块钱的样子。
整张的羊皮可以卖4毛钱,羊毛也是可以卖钱的,不过塞国人给的收购价也不高,差不多百斤羊毛给一毛钱。
但这足以令牧民们欢天喜地了。
一张羊皮就能换50斤玉米面还不止,甚至可以白得一块布!
只需要卖一头羊,换来十袋玉米面,勉强够一家人活半年了!十只布口袋,够给全家人换一身新衣服了。
所以交易非常活跃,牧民刚买完牲口,钱还没捂热,就又花出去了。
买完粮食,大家才想起买别的。
什么?那种用厚纸袋包装,10斤一袋的雪花盐,竟然只要一毛钱?还加了什么从大海里提炼的碘,吃了不用得大脖子病。
这么好的东西,那肯定买啊。
接下来就彻底乱套了,一块糖果被切成十小块,每个孩童可以试吃一块,尝过糖的滋味,蒙古小朋友就走不动道了。
香烟可以试抽,白酒可以试喝。买一条烟、一瓶酒,给你送个锃光瓦亮的钢制打火机,哪个蒙古汉子能拒绝这些的诱惑?
还有夜晚照明的煤油灯,闻着味道怪怪的煤油。
成衣、鞋子也有,价格似乎也不贵,但牧民对汉人的服装兴趣不大,但对于价格亲民的帆布胶底鞋简直爱不释手。
牙膏、牙刷、肥皂、洗衣粉之类的日化产品,又击中蒙古主妇们的心坎,这些都是可以试用的,真是太好用了。
于是女人们开始翻箱倒柜,找陪嫁时的银首饰,一咬牙,拿去换钱算了。
“这日子不过了,非得买个痛快!”
只是那些大件,例如自行车、马车,甚至小汽车,就不是普通牧民能够肖想的。也有好奇之人打问价格,一问之下舌头伸老长,干脆躲得远远的。
最奇怪的是一群穿白袍子的,这些人不卖货。而是给蒙古牧民免费瞧病,还给送药。
主要针对的是发热的病人,和那些腹部臌胀的小孩。
这些白袍子会给病人咯吱窝下面夹一根玻璃棒(体温计),然后煞有介事地在本本上记录。
不过药片也不是白给的,必须当场服用,回头还要给白袍子说明诊治效果。
这是姜王后的慈善基金会派遣的医疗队,一是向草原传播卫生知识,二是与底层民众建立情感联系。
下一步自然就是传播塞音教了。
草原人对外来宗教接受程度较高,佛教、伊斯兰教他们都信,为啥不能信塞音教?
等他们都信了塞音教,那么这块地方还不是早晚要到塞国的碗里来?
交易进行了几天,便有瓦剌商人闻讯赶到了。
阿拉知台就是瓦剌的大商人,他的商队光是驮马就有几百匹,伙计们都配有刀枪。
草原上消息散布的很快,阿拉知台的商队得到信就开始准备了,这么大的商队需要备货,能这么快赶到巴里坤贸易点,可见此人的组织能力是相当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