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236章 新农合

第236章 新农合(1/2)

    “啊这!”

    想不到曾达不为所动,眉毛拧得更紧些,吸了几口烟,才讷讷道:

    “上市是个大事情,怕不是那么容易吧?”

    段红不防被他驳了面子,脸色不由黑了下来,嘴皮动了动,却没组织好语言。

    眼看要冷场,毕局长打个哈哈说道:

    “段部长你有所不知,老曾家这个厂子是按新农合注册的,听说上市条件苛刻许多,因此没有动过上市的心思。”

    所谓“新农合”,是新型农业合作生产的简称。是专指农场或者牧场经济,比如丰收农业、湟水河谷的农场等,都是新农合。

    之所以搞出这么个怪词来,是因为税收问题。

    像丰收农业这样的大公司,动辄圈地数十万亩,那是妥妥的大地主,但塞国有兴农政策,一直在给农业减税。

    那么问题来了,丰收农业这类公司有数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照工业企业收税肯定不合理。但它同时又是以公司的形式注册的,新型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了,而且涉及农产品的加工,比如脱壳精米、面粉、油脂、白糖等等,其利润率远远不是传统农业可以相比的。

    所以针对这类企业,塞国的征税标准是按照5%计算的。

    见曾家父子闪烁的眼神,段红心中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这类地方上的新农合,往往底子没那么干净,钻政策空子是常有之事。

    好比粮友食品厂有20万亩甘蔗田,但它注册时只按照新农合的最低限度登记了一万亩,等于将那19万亩地的甘蔗产量的税收给漏掉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新农合必须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是要保证雇农的利益。除了要划一个股份池给参股的雇农,还要按照在册人员支付工钱。

    这也是企业主最容易玩猫腻的地方,像曾家这类从大地主转变过来的,哪个愿意让佃农占自己的便宜。

    是的,他们认为雇农(佃农)啥也没有,是干指头蘸盐。靠一膀子力气,就在他家的工厂里占股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比例,那也很难接受。

    但朝廷不这么想,工业革命是朝廷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变革,没有那些机器,你们这些地主还在玩刀耕火种那套,哪里会有现在这个收入呀?

    你搞新农合,可以。挤出农业人口,欢迎。可是你不能把这些人全丢给社会,20万亩甘蔗地需用多少人力?按照你家资产登记的机械数量一算就知道。

    全机械化至少需要2000人,半机械化可能需要5000人。

    这些是经不起查的,粮友食品厂拢共还不足1000名员工,明眼人稍稍一合计就有数了。

    大部分的雇农并没有得到新农合的股份,他们自己也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就算知道了,也拿曾家没任何办法。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塞国大批新旧官僚在治理理念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毕竟大家脱离大明的怀抱才几年啊?观念不是说变就变的。

    “咳,这事稍后再议。咱们先说说正事吧,我这次过来,是根据军部命令,向你家定向招标压缩干粮的。不中标还则罢了,一旦中了标,你们自己想办法,把屁股擦干净!”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廖局长有些不耐烦,干脆搬出军部的红头文件压人。

    “啥叫定向招标?”

    曾光有些好奇问道,廖局长冷冷瞥他一眼,道:

    “就是字面的意思,你家不是拿到专利授权了吗?我就是根据这个找过来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军部即将有大动作,这次作战与以往都不同,后勤补给线太长。就食于敌不是不可以,但自己也不能一点儿不准备吧。

    至于带什么军粮,军部是有争论的。

    以前军粮以甘肃产的锅盔为主,还给士兵发一些肉干。但这次军部有位大聪明想起压缩干粮的事情,就提了一嘴,结果引起上头的兴趣。

    因为塞国的建军思路就是精锐化、机械化、现代化。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这样大佬才好为军部争取利益。

    这和公司里的部门一样,哪个部门的头儿都希望自己的部门人多、钱多,这样你才有话语权。

    “我来是看一下生产设备,另外要拿些样品回去测试。还有,给你三个月时间,完成100万斤的产量,有没有问题?”

    廖局长说话是典型的军部风格,一点儿不拐弯抹角,直接是下命令的口吻。

    “要这么多干粮?难道又要打仗?”

    曾家父子还在对眼色,在旁边听着的石磊也是闲的,插了一嘴。结果被廖局长瞪了一眼,补充道:

    “今天这是关门会议,所有在场人员需要签保密协议,若有泄密,军法从事!”

    他这话说的很平淡,但其余人的脸色都有些不自然。

    “能完成,只是这价格和运费?”

    压缩干粮车间是曾光一手建起来的,这块业务也是由他负责,他也是军校毕业的,反倒和廖局长这种人比较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