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投降,远远超出伪明、安南的预料。
猪队友的无能,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十几万人马,就算伸着脖子让周军砍,也能让周军砍的手臂发麻啊。
等到伪明、安南收到大理投降的消息时,王焱已经率领周军,沿着乌江东进,向凯里火速逼近。
运载船只都是贵州本土的乌篷船,轻巧便捷。
凯里,伪明军大营。
徐寿头戴紫金冠,身披蟒袍,手握玉如意,贵气逼人。
在他面前,分列文武官员数十人。
伪明丞相胡中庸,乃是思州土民,曾是田氏麾下小吏,明教攻打思州,胡中庸弃城而出,投降明军。
这在当时,引起了思州内部极大的震动。
徐寿攻打思州时,麾下兵马不过数千人,而田氏的兵马数万。
所有人都认为徐寿这是在以卵击石。
根本不会有获胜的希望。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令人大跌眼镜。
明教势如破竹,一路横推,打的田氏数万大军丢盔弃甲,失城陷地。
半年时间,便将思州拿下,立国称王。
胡中庸的提前下注,也得到了徐寿赏识。
攻取思州各府的过程中,胡中庸都为徐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意见。
这也让胡中庸在明军内部的地位,步步高升。
除了胡中庸外,武将方面都是明教成员。
“高元这个蠢货,十几万人,都能打败仗,简直废物一个。”
徐寿大发雷霆。
大理的投降,打乱了伪明接下来的一系列部署。
目前伪明在凯里集结的兵马,一共六万八千人。
其中原田氏旧部,约有三万,明教嫡系成员三千多人,剩下的都是新吸纳的思州青壮,以及三苗兵马。
军队成分复杂,意味着每天都有各种鸡毛蒜皮的头疼问题。
明教嫡系人马瞧不上那些田氏旧部,田氏旧部看不惯本地青壮,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仇视三苗。
三苗也敌视田氏旧部。
毕竟双方这些年为了争抢地盘,互相攻伐,亲者死伤无数,早就结下了世仇。
胡中庸道:“大理投降,安南急于稳定岭南,无力北进,罗氏和宋氏都能抽出更多兵力对付我们,若是王焱沿江而来,则我大明,将要面对三方势力!
宋氏如今是全民皆兵,战兵四万多人,王焱那边的战兵,亦有两万多人,若是再算上罗氏,他们的实际兵力,可就远超我们大明!”
徐寿点点头,大理的投降,算是坑惨了明军。
如果按照胡中庸所言,罗氏和王焱的援军齐至,则攻守易形。
明军除了死守凯里,别无他法。
就在徐寿头疼的思考这个问题时,有斥候匆匆入内禀报:“禀明王,我军斥候,在乌江上游,发现大量船只,打着周军旗号!”
“什么!”
徐寿震惊无比。
刚接到大理投降的噩耗,这边周军就要杀来了?
“距离我们还有多久?”
徐寿问道。
斥候答道:“最多一日!”
此言一出,大帐内一片死寂。
周军的速度都这么快了吗?
“明王,王焱远道而来,必定疲惫,我军以逸待劳,当趁其立足未稳之际,予以重创!让他们知晓我大明军队的厉害!”
几个明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徐寿思虑道:“我军还有多少船只?”
“一百多艘。”
有人答道。
“可载人五千!明王,请下令吧!”
一个络腮胡的将领,出列抱拳。
此人名叫常达,是徐寿最得力的大将,每逢攻城作战,必定身先士卒。
“若是我军在江面上阻击周军,宋东亭岂会坐视不理,宋氏是拥有战舰的,虽然数量不多,但比起我们的那些货船,绝对要坚固耐战。
况且周军刚刚击败大理,携大胜之势而来,不可小觑!”
胡中庸反对道。
“你一个文官,哪里懂得带兵打仗,瞎提什么意见!”
常达撇嘴道。
身为元老的常达,对外来者胡中庸,充满敌意。
而胡中庸,也对常达这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将看不惯。
“常将军,行军打仗,当考虑全局得失利弊,而不是局限于一处,这样只会一叶障目。”
胡中庸解释道。
常达不想听胡中庸那套战争理论,打仗嘛,就是砍人。
谁砍的人最多,谁砍的最凶,就该是谁赢。
徐寿虽然也觉得胡中庸的建议很中肯,但这不符合明军的作战风格。
若不能趁着周军初来乍到,予以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