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浪地球》小说原着中小星老师对学生们所讲,“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在科学原理之外,这种对于“家园”的反思与重构,早已渗透进华夏人的灵魂深处。
前世《流浪地球》影视化之后,即使是一部硬科幻,郭番与其团队也依然没有摒弃乡土文明与人文精神的余晖,这是华夏人独有的浪漫。
或许有人会说,华夏人这么喜欢的《流浪地球》为什么走不出国门?西方观众为什么不看?
《流浪地球》系列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确实相对较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主要是文化差异、市场环境、影片本身以及传播策略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强调集体主义、家园情怀,比如第二部中上了年纪的航天员牺牲;西方观众更习惯个人英雄主义,这就会产生文化隔阂和叙事疏离感。 |
再看市场环境,实际上北美市场本身极度排外内向,他们的进口片份额非常小,大约只有3%。
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进行对外宣传统战的一把利器,他们自己就是这其中的的受益者,怎么可能让一部华夏色彩这么浓厚的科幻电影在美国市场大规模上映?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硬科幻对于华夏来说刚刚起步,而对于西方观众、尤其是北美观众,已经是稀松平常了。
就像华夏的观众,在某一段时间,漫威等好莱坞科幻大片在华夏随便乱杀,可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好莱坞大片也不怎么受欢迎了。
在国外取得高票房固然是华夏电影走出国门的一个显性标志,但并非唯一尺度。
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其首要服务对象是国内观众,在国内能引发强烈共鸣和讨论,本身已是一种成功。
而华夏的科幻电影工业尚在发展中,需要这样的基石作品。
而且文化的传播和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初期遭遇文化折扣是正常现象。
世界电影的中心一开始也不在美国,好莱坞能有今天的地位,也不仅仅是好莱坞公司自己的努力,这也和美国在二战后在全球所起到的主导地位有关。
随着华夏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电影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未来肯定会有更能兼顾本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作品出现,只不过这个时间是什么时候还未可知。
与西方文明所不同,这种超越民族,超越生死的价值观输出,仍是华夏式的宇宙观的延续。
“是啊,我们华夏人自己的浪漫。”
“等《火星》这个项目结束,公司会马上启动《流浪地球》这个项目,那才是体现我们华夏人浪漫的一个系列电影。”杨简歪头又看了一眼郭番:“怎么样,这个项目交给你,有信心吗?”
“哈哈,那真的太好了。”郭番一拍大腿,激动的说道:“不瞒你你说,我其实早就打它的主意了,只不过之前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但是,只要你放心,我绝对拿出十二万分的精力和努力把这个项目做好,不让你失望。”
虽然那郭番不急着自己主导一个科幻项目,但是能有这样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拒绝,更不会错过。
他知道杨简培养了他这么久,可不是让他一直当副手的,他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了。
“对你,我肯定放心,从《星际穿越》到现在的《火星》,你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杨简拍了拍郭番的肩膀:“就这么说定了,你有时间和大刘聊一聊,剧本怎么写你们自己商量,我不插手。到时候也邀请大刘这个作者参与进这个项目来。”
“得嘞,忙过这一阵我就和大刘联系。”郭番现在是干劲十足,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又感慨道:“这就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你看中的项目,不只是商业上可以取得成功,还能推动行业进步。”
杨简笑了笑没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远方的星空。
开玩笑,他一个挂壁,虽说他想早点退休,但是能顺手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何乐而不为呢?
“你说,有一天我们真的能登上火星吗?”郭帆突然问。
杨简想都没想就回道:“肯定会的。只是需要点时间而已。就像几十年前没人相信华夏电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样。重要的是有人愿意相信,并为之努力。”
整个华夏,包括从事航天事业的那群可爱的人们,估计都没杨简这么有信心华夏终将在某一天登上火星,毕竟他自己就是个挂壁,这么神奇的事情都能发生,登陆火星而已,未来肯定能实现。
而且这个未来绝对不是上百年那么久,杨简觉着几十年应该绰绰有余了。
闻言,郭番点了点头,也没有继续说话,而是和杨简一样静静的看着漫天的繁星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