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加起来不到2.5亿RMB。
如果按照小马现在的安排,《太平轮》也是逃不过上一世的命运了。
杨简也没再去劝什么,这又不是什么生死大事,他就不用多管闲事了。
《太平轮》这部电影,作为吴雨森又一部史诗级战争灾难片,从筹备到上映历时多年,过程中经历了多重波折,涉及导演健康、剧本结构、制作周期、市场策略等多方面问题,要多难有多难。
从2008年开始项目筹备的时候,原计划是由华策主导,只是因为原定导演陈可欣拒绝,最终由吴雨森接手。
这就算了,可更倒霉的在后面。
在2011年筹备期间,吴雨森确诊淋巴癌中晚期,项目又被迫暂停两年。、
等到吴大导演病愈后于2013年回归剧组,但一来吴雨森上了年纪,二来又是癌症这种大病,所以吴雨森的身体状况也影响了他的创作状态,项目以一种“赶鸭子上架”的状态在推进中,这本就存在一种“先天性不足”。
而文本的创作上也经历多次修改,剧本的结构松散。
《太平轮》的编剧团队包括《饮食男女》的编剧王蕙玲以及湾省着名编剧苏照彬等。
剧本历经几十次修改,但前世的时候,就被批评为“越改越弱智”,最终形成三条平行爱情线——底层军民、将军与千金、华夏与小日子的跨国恋,缺乏核心主线,导致叙事冗长。
剧组还耗巨资搭建1:1比例的太平轮模型及魔都十六铺码头场景,并仿造历史细节,例如黄包车、标语等等,力求还原1949年逃难氛围。
为了拍摄海难戏份,还在BJ怀柔中影基地建造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池,并借鉴李桉《少年派》的水景拍摄经验。
实景拍摄没问题,杨简就是实拍狂魔,可关键是他不超预算,他的电影上映后还能拿到高票房。
可吴雨森不一样,他超支啊!
在《太平轮》的整个拍摄过程中,出现了多次补拍、重拍导致预算严重超支,最终成本超过了4亿RMB。
中影、乐视和华艺都不愿意为超支买单,虽说他们的份额不少,可主控方到底还是小马,所以超支部分最终还是得小马这个主控方来掏钱。
另一方面,小马又不愿意甩掉数字王国这个包袱,所以尽管跟着杨简赚了些钱,不过那些项目大头都是杨简和天眼影业赚走了。
《太平轮》选择这么匆忙上映,还是在氛围比较欢乐的贺岁档这样的档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这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华夏影史再度上演了一出“史诗级失败”。
《太平轮》的失败是导演健康、剧本结构、制作管理、市场策略等多重问题的集中爆发。
吴雨森试图通过宏大叙事与国际化阵容重现《泰坦尼克号》的辉煌,但松散的故事、仓促的剪辑与不合时宜的档期选择,最终使其成为国产史诗电影的“滑铁卢”。
今年的贺岁档,杨简知道有乐子可看了。
带上影是因为《星际穿越》的魔都宣传的时候,任中伦主动找到杨简要投资,杨简也答应了。
中影是没主动找杨简,杨简总不可能主动去找他们。
也不是杨简拿乔,中影对于杨简来说,现在属于是可有可无。以前是因为老韩头,现在老韩头也退了,所以他也不会主动去找中影。
杨简也不知道这次中影为什么没有主动来找杨简,但是这样也好,省得他还要像个借口去敷衍那边。
为什么要带光线、横店和万达这三家呢?那就很简单了,杨简直接或间接的都有他们的股份,柳亦妃持有光线10%的股份,万达影业那边杨简也有10%的股份。
至于横店,除了主动找到杨简要投资,去年的时候徐勇安还邀请杨简成为了横店集团的股东,持股8%,这都是自家的生意,所以必须得带他们啊。
就这个出品方阵容,即便没带中影,那都是堪称华夏最顶级阵容。
其实单单就是天眼系和科学系的几家影视公司,那都是国内顶级。
没别的原因,有杨简在。
天眼影业、天眼嘉禾看名字就知道,属于天眼系。
番茄影业、儒意和新丽属于科学系,因为三家影视公司的母公司是视频科学。
猫眼影业的股东有微博、天眼资本、天眼影业、天眼嘉禾,也有视科,不过微博是大股东,所以算是微博系。
这三个系现在都是华夏有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投资了很多公司,所以资本十分雄厚,阵容也非常庞大。
其实只要天眼嘉禾投资了,中影和上影也算是参与了,毕竟这两家国企也是天眼嘉禾的股东。
所以这次没带他们,他们也没怎么来烦杨简。
《火星救援》10亿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