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三个小朋友也齐刷刷的看向杨简。
“这个啊,我也是听你们太爷爷、太奶奶,还有你们的太姥爷、太姥姥他们说的,我们点亮的烛光,可以为祖先们照亮回家的路。”
小时候杨简也这么问过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们当时就告诉他,这些灯火能照亮祖先回家的路,也能护着娃娃们梦里的夏天。
这种说法肯定是属于民间传说,但是杨简也会告诉小朋友们。
在承承、平平、安安和乐乐他们这样的岁数,这些民间传说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就知道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很小的时候,杨简对信仰祖先这一套其实都是都保持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大人们叫去烧纸磕头,说祖先保佑以后考大学赚大钱。
当时的杨简是抱着一种老祖宗们别来吓我的想法才去磕头的。
那时候杨简是跟着他哥他们看香江的鬼片,七月半就是华夏的鬼节,所以每每走夜路都觉得有人跟着他。
到后来上学了,他又觉得拜老祖宗好像没什么用。
真要有用,他小时候拜了那么多次老祖宗,怎么他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附近横跳?每次都要挨批评。
那个时候,他们老杨家这些祖先在他的眼里,专门保佑他哥他姐,不保佑他。
他哥哥姐姐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他当时认为是老祖宗偏心。
在杨简当时小小的世界里,他不知道老祖宗们长什么样,也不知道他们的人生中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光荣或是悲惨的历史。
可对于杨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杨简爸妈他们这一辈的人,祖先这个词在他们心里略微沉重了些。
这里面包括了他们最亲近的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爸爸妈妈,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妈妈的爸爸妈妈,妈妈的公和婆,爸爸的爸爸妈妈,爸爸的岳父岳母,这些人都是陪伴他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最亲近的人。
实际上祭祀祖先,算不上是一种信仰,杨简的长辈们也从未真正地想从这些早已逝去多年的亲人们那里求来什么。
华夏的这些传统节日以及民俗习惯,其实只是给了还活着的人们一个机会,一个去缅怀那些逝去的日子和亲人们的机会。
其实就是一种活人的慰藉。
所以后来当杨简董事了,年岁越来越大,他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相继离开,每个节日的时候,他都会毕恭毕敬的跪在老人们灵位前,烧着纸钱,在心里说着思念老人们的话。
等他穿越回来后,他不知道这是科学还是玄学,他觉得他逝去的亲人们和还未逝去的亲人,现在或者以后,一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爸爸,那我们走远一点吧。外面那么黑,太爷爷太奶奶,太姥爷太姥姥他们会看不到路的。”平平一指远处已经陷入漆黑的地方。
“会的,爷爷和爸爸等一下就会去。”
“小叔,我也要去。”
“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嗯呐嗯呐,安安也要去。”
“还有我,还有我。”乐乐赶忙举着小手喊道。
“好好好,都去都去,所有人都去。”
在贵省的七月半民俗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插香路”仪式。
杨家寨的家家户户用点燃的线香从主路岔口一直插到自家小院门口,两排香火绵延如星河,为老杨家的老祖宗们指引归家之路。
大家会提前几天用糯米浆糊裱褙“包封”,将金银纸叠成元宝状,每个包裹都用工楷写上自家老祖宗的名讳,然后在七月半这天烧掉。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供桌上必摆“三牲四果”——公鸡须留完整尾羽,鱼要带鳞清蒸,刀头肉要三指宽;佛手瓜、刺梨等山野鲜果象征“春华秋实”。
贵省的布依族人家还会制作“搭联粑”,用芭蕉叶包裹成双连的糯米粑,寓意阴阳相连。
插香路之后还有一个送祖环节,最是隆重,全族人在晒坝围成圆圈焚烧包封。
不过这是最后面的环节了。
杨简和杨振华带着小朋友们出门的时候,杨大伯杨二伯等老人也带着家里的小辈们出门了。
大家简单打过招呼,就开始在自家负责的路段插下一炷炷点燃的线香。
一时间,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呛人的木材味道。
不过让杨简欣慰的是,四个小朋友们都坚持插了好几炷香。
插完香路刚回到家,多多和小毅他们就找来了。
杨简对着小院门指了指笑道:“你们的小伙伴来找你们了。”
多多、小毅和小军他们每人提着一个迷你版的南瓜灯,陆续进了杨简家小院。
杨简看得出四个小朋友的纠结,指了指自己和柳亦妃说道:“不用担心,你们先去玩,我们也会跟着你们去。等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