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柏林和戛纳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这类电影节的惯例就是这样的,大牌都很忙的,大多数都是随着参赛参展影片的亮相的时候才会赶来。
这不,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开始展映以后,本·阿弗莱克、蕾切尔·薇姿、赛琳娜·戈麦斯、詹姆斯·弗兰科等好莱坞的大牌也陆续在威尼斯亮相,也就是杨简属于特殊情况,闭幕式才赶过来。
不过这也没办法,《星际》在卡尔加里拍摄的窗口期就这点时间,要是等那片玉米成熟了,那就没法拍了,要是那样的话,在那种的苞米岂不是白费了?
酒店内,柳亦妃去化妆了,杨简则是接待过来拜访他的马可·穆勒与阿尔贝托·巴巴拉。
“马可,阿尔贝托,我的朋友,非常抱歉,现在才赶到。”杨简带着歉意对两人解释道:“你们知道,为了拍我那部电影,我们在加拿大专门种植了数千亩玉米,窗口期也就这一个多月,所以请谅解。”
虽然杨简之前就和两人通了电话,也交代马丁到威尼斯的时候向大家解释一些,不过杨简觉得还是有必要再亲自解释一下。
“杨,不用抱歉,我们都是电影人,我们非常能理解。”阿尔贝托·巴巴拉摆手理解。
马可·穆勒也在一旁点头附和,现在他不是竹席了,这话该现任竹席来说。
简单的寒暄以后,三人聊起了这届电影节的情况。
“杨,你看了关于电影节的新闻吗?你那部《聚焦》非常受欢迎,媒体人和观众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我不得不称赞你,你用独特的手法完成了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阿尔贝托·巴巴拉称赞道。
“你在其中将侧面叙事运用到了极致,让整部片子有了一种别样的威力。”马可·穆勒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这部电影在3号进行展映后,就得到了各大影评人和观众们的极大认可,
威尼斯电影节场刊和柏林与戛纳电影节的场刊一样,以每日一刊的频率,记录了电影节期间的观影日程、放映影片的介绍、电影人采访,以及对热门电影的深度剖析。
同时,它也汇聚了多家媒体、资深影评人对每部电影的看法与评价,每日对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进行评分。
《聚焦》得到了3.7分评分,高于3.6分的《沉睡的美人》、3.5的《圣殇》与《你的子宫》以及3.2的《背叛》与 3.1《天堂:信仰》;低于3.9的《空中之物》、3.8的《大师》。
从玄学的角度去看,《聚焦》肯定拿奖,事实上也是这样,他都得到暗示了,《聚焦》剧组红毯都被安排在了压轴。
几个小时的时间一闪而逝。
傍晚,当夕阳沉入亚得里亚海的前一刻,丽都岛的海水突然变成了液态的火焰。那些停泊在翡翠湾的帆船正在收起雪白的帆,桅杆在暮色中划出焦糖色的伤痕。
咸涩的海风里浮动着橙花的甜香,露天餐厅的黄铜冰桶开始凝结水珠。侍者穿梭在藤编桌椅间,银质托盘折射出最后一道夕照,那些跳跃的光斑有些像各大广场上飞散的鸽群。沙滩上的遮阳伞正在合拢,伞骨收束时发出类似竖琴的颤音,而更远处,亚得里亚邮轮的汽笛正在溶解成紫色的雾。
灯火次第亮起时,亚得里亚海的深蓝开始吞没最后的琥珀色。
丽都岛在落日余晖下,外墙在暮色中呈现出别样的质感。
杨简领着《聚焦》剧组压轴出场时,得到了现场媒体与影迷们极高的礼遇,影迷们用欢呼声和掌声欢迎着杨简,柳亦妃等人,而媒体则是用他们的长枪短炮记录下这一时刻。
大家都在好奇,红毯上那位年轻的电影大师,超级富豪,在拿下了柏林、戛纳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二的最佳影片大奖以后,这一次能否在威尼斯完成拿遍欧洲三大电影节终极大奖的壮举。
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三位导演完成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全满贯,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三位获得欧洲三大全满贯的导演分别是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以及美国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而且早期的时候,电影节允许同一影片参选多个电影节,比如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同时获戛纳和柏林最佳影片奖,但后来三大的规则已拒绝这种操作。
华人导演里面,获得欧洲三大最多的是李桉和张一谋。
李桉4次获奖,包括2次金狮、2次金熊,没有拿到过金棕榈。
张一谋则是3次获奖,包括2次金狮和1次金熊,也没有拿到过金棕榈,未完成全满贯。
而杨简年纪轻轻,就拿到了金熊和金棕榈,还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获大奖的次数虽然不是最多的华人导演,最多的是李桉,可杨简年轻的有些过分,还比李桉多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位成熟的导演,起码要到40岁左右,可杨简这个挂逼19岁就拿了金熊,一路在刷新各类大奖导演拿奖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