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破晓(上)》后期差不多已经完成,计划在11月份上映。”
《暮光》第四部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斯蒂芬妮·梅耶希望新世界影业能把小说拍摄成一部上下集电影。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小说太长了,这一集的小说一共有754页,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没办法容纳所有的内容。
当时马丁在衡量了小说的情节、市场价值之后,又征求了杨简的建议,于是同意斯蒂芬妮·梅耶这个作者的请求,决定把小说拆分成两部,拍摄成上下集电影。
不管是马丁还是杨简,其实都挺乐意的,毕竟能多拍一部就意味着能多挣一部的钱。
“《饥饿游戏》和《权力的游戏》呢?”杨简继续问道。
“《饥饿游戏》的后期制作正在进行,按照日程,会在10月份完成所有后期制作。我和华纳那边沟通过,计划在明年暑期档上映。《权游》也是差不多,正在制作后期,奈飞准备在明年4月份播出。”
“嗯,不错的安排,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杨简听完点头同意道。
“对了,我发现一部很有改编潜力的小说,名字叫做《五十度灰》。这部小说销量非常惊人,上市以来每2秒就会卖出一套实体小说,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这套书的全球销量已突破1亿册,超越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总和。不过,相应的,电影改编费不低,我让人初步接触了一下,那边要价500万美元。”
好嘛,是这部小说。
杨简原始空看过电影,他觉得这电影很一般,不知道为什么票房那么高。不过这不是问题,又不是要他去拍,能赚钱就是好电影,尤其是能赚老外的钱,他没道理拒绝。
“畅销小说版权费肯定不便宜,答应对方,尽快确认下来。”
500万美元对于现在的新世界影业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即便杨简不知道这个系列的具体票房,但是花500万美元去赌一部全球销量超1亿册的小说,也是非常值得的。
接下来两人又聊了《星际穿越》的选角和勘景的情况,以及新世界影业最核心的几个恐怖系列的安排,这才结束了这次工作交流。
......
“怎么样?这几个月在好莱坞有什么收获吗?”
杨简来美国,肯定要把公司的几位导演找过来吃顿饭,大家聚一聚。
“真是开了眼了。”郭番一脸感叹:“见识到了人家电影工业的强大之处。”
“没错,包括他们的商业模式,还有制作、分销、营销等方面都和我们有很多不一样。”路洋说起了他这段时间的一些收获。
“他们的人才体系很强大。在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在洛杉矶的大学,都有影视产业相关的专业与课程,为电影工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而我们国内,大家一谈到影视,你永远只会想到那几所学校。此外,他们的演员工会、导演工会、制片人工会、编剧工会可以保证所有人的利益。”
美国影视产业人才高达数十万。这种体量的人员结构,必然产生巨大的竞争与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观众会经常看到国产烂片,为什么?就是有一群非常不专业且没有追求的人来搞电影,观众们也没其他选择,不看他们看什么?
而在好莱坞,你的剧本不行,影响不大,后面还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剧本在排队。加上他们强大的制作能力,每个月、每年都能产出很多部电影,数量一多,好电影也会多起来。
这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也是支撑起其电影工业化的基础——人力资源体系。
那什么叫做电影工业化?简单来说,电影的成功一定是可复制的,可以量化的,可以不以任何个人的能量来决定电影最终质量。
美国一部科幻大片从立项、拍摄制作到上映,这个周期可能只要一到两年,这要是在华夏,大概需要三年以上,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部科幻大片。
如果全都像江文、王嘉卫那样一部电影得制作个5年、7年,甚至更久,那观众平时看什么?
当然了,也不是说不需要这种对电影有极致追求的导演,可以有,也必须要有,但是不能成为主流。
未来,华夏会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电影银幕,总票房也仅次于北美,更是会成长到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
无论是市场空间、资本实力、产业格局,除了美国之外,华夏无疑最有机会成为电影工业的大国。
然而,按照杨简对于那个时期华夏电影发展的了解,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事违人愿。
这是什么原因呢?
归根结底,未来华夏电影市场的繁荣更多的是商业上的繁荣,资本的胜利,而非电影本身。
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还存在着产业链低效、原始、高价低质等现象普遍;行业分工协作落后,缺乏项目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