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 第930章 再赌一把

第930章 再赌一把(1/2)

    清河崔家。

    从汉朝开始,便是士族门阀中最顶尖的那一撮。

    他们的祖谱上,能一路追溯到战国时期齐国的崔氏。

    而东汉以后,几乎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史书里,没有他们的名字。

    无论是中郎将崔烈,还是太尉崔琰。

    一代代的子孙,或为宰辅、或为太守、或为学官祭酒。

    族人仕籍之广、渗透之深,远非常人可以想象。

    而到了魏晋时期,崔氏更是以清谈名士着称。

    一句“王与马,共天下”的背后。

    不止是王、谢两家在斗。

    崔家,同样是默默掌控天下风向的那只手。

    他们也许不争权柄,但却能决定风气。

    他们也许不上战场,但却能左右人心。

    哪怕到了乱世,诸侯四起,崔氏依旧坚挺如初。

    家族隐于清河,却能影响朝堂。

    朝代更迭如风云,士族门阀如磐石不动。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士族。

    这句话看似文人调侃,实则是最贴近事实的写照。

    在李北玄这个穿越者看来。

    崔、卢、郑、王这些家族,其实就像是小说里那种隐世宗门。

    不问政事,不争帝位。

    但每次有谁登基称帝,总得去他们家族老祖坟前磕个头,求个应允。

    地位超然,影响深远。

    更关键的是,这些门阀并非靠刀兵起家,也非靠贿赂维系。

    而是靠知识、文化、传承。

    在科举制度还未完善之前,整个士人系统,是以家学和门第为筛选机制的。

    谁家出了几代名臣,谁家的学问正宗,谁就能入仕为官。

    而这些大族手里,则垄断着知识的分发权。

    天下士人,皆出其门。

    百姓想读书,要靠他们办的私塾。

    士子想进仕,要靠他们掌握的学府。

    朝廷选拔人才,要从他们荐举的名册中挑选。

    这就是权力。

    这就是门阀。

    而这些年来,哪怕皇帝再忌惮,哪怕朝局再变动,崔家始终屹立不倒,不是因为他们靠山有多硬,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山。

    直到李北玄出现。

    他带来的,不只是脑子和见识。

    更是一种,正在缓缓改变这个时代的技术根基。

    活字印刷。

    是真正能动摇门阀士族根基大杀器。

    一旦印刷术彻底普及,最先动摇的,就是这些门阀垄断千年的家学传承。

    你会讲《易经》?

    我印出来让十万人看。

    你会训诂注疏?

    我办个《新义通编》,一万本免费送。

    你有五百年藏书,我有五百套《三经附注》印出来送进乡学县塾。

    只此一动,便门阀震荡。

    如今,印刷术已推广三年。

    虽然尚未成气候,但再过五年十年……

    当天下士人不再仰望门阀子弟,当读书的孩子,可以从市集上买到整套经典注解,当私学、书院、家塾逐渐被州学、官学、义学取代时……

    那时候,门阀再也不是门阀了。

    他们也许还富贵,但已无法左右朝堂风气。

    所以,此时此刻,崔家是真的慌了。

    他们也许并不真想反,但他们必须要立威。

    让人们知道,天下还是他们这些士族说了算。

    而赢高治,其实对此看得挺透彻。

    虽然在李北玄面前,赢高治总是犯蠢。

    但赢高治其实是个挺聪明的人。

    而且,极善于看势。

    他和赢高明、赢高熙的年龄相差不大。

    但老三的身份让他很尴尬。

    前面老大老二打的不可开交,后面又有赢丽质异军突起。

    所以赢高治在此之前一直没什么存在感。

    只是偶尔过分小透明的时候,才会搬出“孝”名来给自己刷一刷存在感,别让别人都把他这个皇子给忘了。

    这听起来挺窝囊,甚至挺无能的。

    但这其实,是一种相当聪明,甚至,也相当考验人心性的做法。

    毕竟不管是太子赢高明,还是魏王赢高熙。

    两人虽然明争暗斗了好几年,在京中风头无两。

    动辄搅得六部人仰马翻、朝野皆惊……

    但再风光的皇子,也难保没有失势的那一天。

    朝堂局势起伏跌宕。

    有时不过是一道诏令,一次训斥,一个马前失足,便能将天之骄子拽进尘埃。

    而在这漫长而危险的角力中,赢高治从未试图插手,更没有在任何一个兄长落势之时,趁火打劫。

    这并非胆怯,也非懦弱,而是一种极度克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