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有许多人认为许多开国功臣往往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皇帝的猜忌当中,这些人认为只要自己犯下一些小错,便能让皇帝有了自己的把柄,从而确保自己以及自己家族的安全。
穆云巅只想说能够这样想的人实在是太天真了,皇帝的猜忌岂是区区小错能平息的?比如皇帝赐予自己或者自己家族免死金牌,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孙犯下过错都能免死一次。
但是如果你真的犯下大错皇帝不仅不会赦免,反而会借机彻底铲除威胁。而只要是圣明的皇帝只要自己足够忠诚并不会自己获得了功劳太大而猜忌自己,如果说自己故意犯下一些小错让皇帝有了把柄,这只不过是在给皇帝递刀子而已。
如果是昏庸的皇帝或许对于这样的小伎俩会感到安心,但对于英明的君主他如果真的秉公处理的话那自己岂不是把自己做死了?
而且很多时候皇帝赐下免死金牌并不是说让你去犯法的,而是让你安心为国效力即便是因为疏忽而犯错也能得到宽恕,或者是因为自己的下属私自犯下了过错牵连到自己的时候自己可以通过免死金牌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不是说自己有了免死金牌自己就可以去做出一些违反帝国法律的事情。
再有一点就是有着免死金牌的存在,这样的大臣才敢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不必担心因言获罪。因为有着免死金牌的存在,在皇帝做出了错误的决断的时候大臣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提出反对意见,避免国家陷入更大的危机。
如果没有免死金牌除了那些真的把自己和自己家族全员身死置之度外的贤臣,那么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毕竟皇帝一言就可以自己这些大臣和家人的身家性命,自己好好的朝廷大员当着自己又何必去冒险触怒龙颜呢?
而有免死金牌的即便是触怒了皇帝,但是有着免死金牌的存在,皇帝也不可能直接将其处死,毕竟免死金牌是皇帝亲自赏赐出去的,如果自己因为大臣的劝谏就将其处死,岂不是自毁信誉?
只要当时没有直接处死那么当皇帝冷静下来后,通常会重新审视大臣的建议到时候往往会发现其中的合理性,从而采纳意见避免决策失误。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并非绝对,如果遇到一个脸都不要的昏君那么就算是有着免死金牌也没有用,当然大多数的皇帝还是做不出这种自毁信誉的事情。
其实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赐予功臣免死铁卷,正是出于这种考量。特别是李善长这个陪伴着朱元璋打下江山的股肱之臣,朱元璋想的是自己当了皇帝过后两人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变得不如以前亲密,毕竟君臣有别。李善长在自己坐上皇位过后也不敢向以前那样在自己面前肆无忌惮的提出自己的意见了。
朱元璋想着赐予李善长两块免死铁卷在自己面前也能保持直言不讳,确保朝政清明。
可是事情往往都是不尽人意的,明朝的那些功臣们并未完全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反而有人借此恃宠而骄。因为有着免死铁卷的存在他们变得肆无忌惮。
李善长不仅没有利用免死铁卷为国家建言献策,反而朱元璋颁布的各种会让大明陷入危机的政策时,他选择了沉默甚至有时还推波助澜。而且就连胡惟庸想要谋反李善长都选择视而不见并没有把这件事告知朱元璋。
当一个臣子不再为皇帝所考虑的时候,皇帝也就不会再给予其信任,而到时候就算是有再多的免死金牌都没用。这也是为什么李善长和自己的家族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的原因。
在明朝这样的人还有着很多,这些人在获得免死铁卷过后想的都是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即便是犯了大罪也能逃脱惩罚,这使得这些大臣和家中的子弟愈发骄纵,不仅犯下种种恶行还使朝政日益腐败民怨沸腾。
所以很多时候明朝开国的那些功臣有的时候死的并不冤枉。
就比如淮西的那些武将基本上都获得了免死铁卷的,当朱元璋要立太子侧妃吕氏为太子正妃的时候他们头顶免死铁卷联名反对,难道当时的朱元璋真的敢在当时把他们全部处死吗?
最重要的是当时朱元璋最信任人的马皇后和朱标都还存活在世即便是朱元璋想要犯浑,也会有人能够劝阻的住他防止他犯下大错。只要吕氏没有成为太子妃那么皇位就和朱允炆没有任何的关系了,而只要是太子妃常氏生的朱允熥继承皇位,那么淮西武将们的地位和权力将得以保全,也不会出现后来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允炆的地位而大肆杀害淮西武将的情况。
甚至后来的靖难之役朱棣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毕竟淮西武将的领兵打仗的能力还是十分的强大的。
只不过当时的这些淮西武将只想着把免死铁卷当作自己家族的护身符,根本不敢在当时豁出去。(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穆云巅深知现在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