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关子了。
“行了,别想那些没用的了。”
“咱知道你不信,咱就跟你说说咱大明朝的事儿,看你信不信。”
“咱当年洪武十三年,为什么要废掉中书省和丞相,设四辅官?”
张居正一愣,这是大明开国时很大的政治变动,史书上写得详细,但里面的深层原因,却说法不一。
朱元璋不等他回答,就继续说。
“胡惟庸的案子,牵连很广,咱杀了他,但咱也知道,问题不在胡惟庸一个人身上。”
“是丞相的权力太大了,能威胁到皇权。”
“所以咱才下决心,废了丞相,把权力分给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当顾问。”
“这叫皇权独揽,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才能保证我大明江山万代稳固。”
这番话,说得张居正心里一震。
这些分析,说到了点子上,跟他多年想的一样。
但他还是有点不信,这些也许能从史书里推出来。
朱元璋好像看穿了他的心思,又继续说。
“再说建文那小子,犹犹豫豫的,削藩太急,逼反了老四。”
“靖难之役,说是清君侧,其实是抢位子。”
“老四朱棣,有本事,迁都北京,开创永乐盛世,功劳不小。”
“但他脾气不好,杀人太多,晚年又爱显摆功劳,五次打漠北,七次下西洋,浪费国家钱粮。”
张居正听着,额头上已经开始冒汗了。
这些对建文帝和永乐帝的评价,又准又狠,绝不是一般写史书的能说出来的。
朱元璋没停,继续点评后面的皇上。
“仁宣之治,算是我大明少有的好时候,可惜太短了。”
“英宗那小子,信王振,土木堡那一下子,差点儿断送我大明江山,丢人现眼。”
“代宗景泰帝,危险时候接了位子,用了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也算有功劳。”
“可惜后来英宗又回来了,于谦冤死了,可惜,可叹。”
“宪宗、孝宗,守着家业的,没什么大错,也没什么大功劳。”
“武宗正德,瞎胡闹,在豹房玩乐,信刘瑾,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
“幸亏出了个王阳明,平了宁王的乱子,不然又是一场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