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从津门第一开始 > 第十三章 肃慎传说

第十三章 肃慎传说(1/2)

    鼓楼市,津门地界最大的古董商市,有摆摊,有店铺,买进卖出,全凭眼力。有人在这里捡漏了清宫流出来的彩绘陶马,一夜暴富;也有人倾尽家财,买来明朝展子虔《四季踏雪图》,结果回头一打听,好嘛,展子虔是隋唐人。

    “我这虎符,战汉的,铭文俱在。急着用钱,价也不开高,三块大洋。”

    “夏商的古玉,西周的铜爵……”

    “哎呦妈耶,朋友,可不兴摸啊这个,摸多了不长个。”

    “我,摸金校尉,承了祖宗的土里本事,就没有找不到挖不开的墓。你瞧这刚从水坑摸的明器,还带着泥呢……”

    待价而沽,口若悬河。

    陈酒肩上扛着用布包裹起来的长刀,蹲在一个摊位前,目光扫过零零碎碎的物件。

    原本想带曹六一起来,那小子虽然不做正事,但眼光还是有的,况且是个福将。但曹六混迹鼓楼多年,浑事浑话一大堆,近乎落到老顾客和店主摊主联合起来人人喊打的地步,只好作罢。

    这一趟,陈酒也不指望着真有什么收获,纯粹来碰碰运气罢了。

    “后生,你到底买不买?”

    摊主是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坐在小马扎上,斜眼睨着陈酒。

    “再看看,再看看。”

    陈酒搓了搓手,笑。

    “我瞧着你从头走到尾,从尾又走到头,都溜达好几圈了,还要再看?”

    摊主叹了口气,

    “瞅你这幅样子,也不像个大富大贵的,我奉劝你一句,如果手里有俩闲钱,拿去做些踏踏实实的生意,别总想着来鼓楼市撞横财。古董这行水深,不砸进去上百枚大洋,连水花都听不着。”

    民国二十年的津门,一枚银圆大洋可买大米十六斤,猪肉四斤,棉布六尺,十二枚银圆足够城里五口之家的一月温饱。

    “倒不是差钱,只是没遇上对眼缘的东西。”

    陈酒递过去一根烟,

    “听老先生的话,对古董颇有研究?”

    老人接过烟,看这年轻人顺眼了不少,反正摊上也没什么顾客,便打开了话匣子:

    “我家祖上,是大清朝三品文官,御赐单眼顶戴花翎,论古董,是家学,若非改了朝换了代,也不至于沦落到这里售卖祖业。”

    “后生,你什么对得上眼?典经古籍,金石篆刻,名人字画,陶瓷泥塑……我都指得出门路。”

    “肃慎之箭,老先生听说过没有?”陈酒试探着问。

    “肃慎之箭?”老人愣了愣,松弛的脸皮耷拉下去,“合着你小子是来消遣我的。”

    “老先生,你什么意思?”陈酒皱着眉头,一脸不明。

    “你是真不知道?”

    陈酒摇头,“当真不知。”

    “那我给你讲讲。”

    老人吐了口烟,

    “肃慎之矢这个词,出自于《国语·鲁语》,讲的是周武王年间蛮族朝贡的典故。换句话说,就算它真的存在,那也是几千年的物件,是个传说,更别提箭杆箭羽极易朽烂,如何保存得下来?你还是别费这个力气了,白搭。”

    “唔,这样啊。”

    陈酒若有所思,

    “我听闻,肃慎人是满人的祖先,这个说法可有信度?”

    “或许吧。”

    老人点了点头,又摇摇头,

    “年代太过久远,而且蛮族没有史书,肃慎,浥娄,扶余,勿吉,靺鞨……是一族还是几族,血统和满人是近是远,根本捋不明白。”

    “我还有两个词想问,”

    难得碰到一个懂行的,陈酒眼睛微微发亮,

    “雄常、雄库鲁又是何物?”

    “全是神话。”

    见多识广的老人闷闷回答,

    “肃慎好歹有史书为证,雄常则是《山海经》的神树,好比扶桑、大椿。雄库鲁是满人入关之前信奉的萨满图腾,满语‘万鹰之神’。”

    “有人讲雄库鲁就是海东青,可世上哪儿有灼热如日、翅展遮天的鹰隼呢?我寻思啊,不如说《大荒北经》里的九凤更贴切些。”

    “神话……”

    陈酒摸着略微扎手的下巴,低吟不语。

    原本以为肃慎之箭只是古董,没想到居然牵扯上了神话。不过,既然鬼头罐这种聊斋夜话风格的怪异都能存在,说明这个世界存在阴暗面,多些神话元素似乎也不是很难接受。

    正想着,陈酒眼角余光看到了几个横冲直撞的光亮头皮。

    头皮?

    几个穿和服、挎长短双刀的浪人大步行来,顶着滑稽的武士秃顶发髻,前头领路的是一个点头哈腰的矮胖中年。

    “虹日道馆的家伙,”

    老人语气急促,低声提醒,

    “千万别盯着他们看,会惹事的。”

    虹日道馆的名字,陈酒也有耳闻。这是一家剑道馆,馆址位于日租界武德殿,蓄养浪人剑客,行事极度嚣张跋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