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回话的是朱明理,他赈济过百姓,对百姓的心思早摸的透透的。
“那你可曾想过,百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吴忧的这个问题问出来,夏皇和朱明理都沉默了,还能为什么?因为百姓穷苦,一旦天灾发生,没有了活下去的吃食,自然会四处流亡。
“假设百姓很富裕,即使发生了天灾,在不缺衣食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来京都吗?”
答案显而易见,当然不会,只有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百姓才会选择远走他乡。
“意思朕懂,民富和国强又有何联系?”夏皇问道。
“臣认为不与民争利乃是谬言,提出此言论的人当夷其族。”吴忧的话语里满是杀意:“陛下,钱是一个国家运作的必备之物,只有掌控钱的流向,才是大夏的强国之道。”
儒家一直秉承着不与民争利的理论治国,结果如何?瘦了国库,肥了自己。
大夏的孱弱,缺钱虽然只占了部分原因,可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想治理好大夏将举步维艰。
掌控钱的流向,这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夏皇和朱明理细细咀嚼这句话的意思。
思忖片刻后,朱明理道:“吴大人,你仔细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