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笙书传 > 第470章 很快就打脸

第470章 很快就打脸(1/2)

    高笙书一笑,哈哈,他这是要让咱来做思考题,幸亏,咱读的杂书也算多了,这个小问题怎能难倒咱。不过,咱也不能便宜了这些拿了俸禄的家伙,也让他们帮咱来想一想才是。

    “诸位爱卿,吴大人问朕,我朝铨叙人才,如果不用九品中正制,那该用啥法子呢,不知诸位爱卿有无良策?”

    高笙书以为群臣之中总有人来说上几句,即使说的不着调,那也表明一种态度。可是,哪知群臣异口同声:

    “陛下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臣等唯陛下马首是瞻。”

    哼,都是一群老狐狸,明明心里有想法,却故意不置可否,分明是故意刁难咱,可是,咱虽然贵为皇帝,对这些家伙又有什么敲打的办法呢,总不能让他们全部走人吧。

    “好,既是如此,那朕今日就和诸位爱卿说说朕的肺腑之言。既然诸位听了王大人的一番话,想必都已明白九品中正之制,之所以成为我朝隐患,乃是肩负选贤任能之责的中正官不公不法,致使弊病丛生。

    “朕以为,解决中正官不公不法的最好法子,就是革故鼎新,采用科举之制,不论贵贱,毋问出身,但凭经义策论、诗赋文章,以才学定高下,以真才取贤能。从而让天下士子,潜心向学,踊跃赴试,一展胸中丘壑。如此,天下英才皆能为我朝所用,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殿上群臣面面相觑,虽然他们都有私心,但大庭广众之下,他们一时也不敢说这种公开选拔人才这种方式不好,可他们仍不死心,依旧以沉默相对。

    这时,王文涵又大声说:

    “陛下圣明!臣以为科举取士,实为千古未有之善政,乃利在千秋之壮举。通过科举取士,四海贤能皆入陛下毂中,朝廷得栋梁之才,百姓见上升之途,既解选材壅塞之弊,又安天下求仕之心,更可使学风日盛、文运昌隆。此制若在我朝推行,必能收揽人才,凝聚人心,陛下仁德之治,亦将光耀千秋!”

    哈哈,这王文涵的话虽然是对咱的阿谀奉承,但是,这番话讲的也是入情入理,看来一些当政者为什么喜欢别人的奉承,不是别的,而是这些马屁话能将他的意思进一步拔高提升,从而推动自己意图的落实。咱今天倒要看看,这些暗中使坏的家伙怎么驳斥王文涵的这番话。

    果然,群臣沉默了一会,并没有人出来唱反调,而又是异口同声的说:

    “陛下圣明,我等谨遵陛下谕旨!”

    “好,既是如此,朕意,礼部立刻安排,明年春天开始我朝第一次科举,对那些成绩优异者,朕要亲自面试。”

    见自己推行科举的提议得以施行,高笙书也是心情大好,他正准备要让秦无术宣布退朝之际,忽然一位小黄门来报:

    “陛下,殿外有赵勇高等三人求见!”

    啊哈,赵勇高他们回来了,嗯,来的正好,咱正想着这赵勇高另有安排,今日,咱就一并委任册封了吧。

    赵勇高与徐江闻、钱牛儿一身戎装,走进大殿,对着高笙书三跪九叩,说:

    “臣等三人,根据陛下旨意,在江南各地巡视安抚,并将陛下的旨意广为传播,江南军民都对陛下的仁政万分拥护,故此,臣等三人当即进京缴旨复命,望陛下自此毋庸忧虑江南之事。”

    好好好,只要江南的百姓拥护咱,咱的一些改革也就可以顺利推进了,像今天决定的科举考试,今后江南的士子可是风头无两,力压北方好多年呢。还有放开盐铁官营,允许商贾投资开矿,减少各地关卡,鼓励商品流动等等,如此一来,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经济很快就能得以繁荣。

    “好,赵将军,你等三人此次代朕巡视安抚江南百姓臣民,劳苦功高,朕要论功行赏。赵勇高听封!”

    “臣在。”

    “朕封你为二等候,并担任朝中三品监察御史,专门监督朝中及地方不良官吏,遇有贪腐之举,立刻向朝廷弹劾。”

    “臣领旨谢恩。”

    “徐江闻、钱牛儿听封。”

    “朕封你们为三等侯,具体职位待吏部拿出条陈后,朕再行下旨。”

    “臣等领旨谢恩。”

    赵勇高和徐江闻谢恩之后,跟随小黄门站到群臣中间,而钱牛儿却忽然来到王文涵跟前,歪着脑袋仔细端详。王文涵心中恼怒,大声斥道:

    “哪里来的村野匹夫,如此无礼!”

    可是,钱牛儿也不管王文涵的训斥,忽然扑上前,将他摁在了地上,并扯下他后颈的衣领,然后大声叫道:

    “陛下,当初让微臣结果了陛下的正是此人,望必须明察!”

    朝中众臣哪知道其中原委,都站在原地看热闹。有些人心中甚至还幸灾乐祸,因为王文涵迎合了高笙书的意思,让高笙书下定决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从而让这些人的利益受损,所以,他们巴不得这个村野匹夫钱牛儿闹出什么大动静,把这个新君跟前的大红人拉下马,也出出他们胸中的恶气。

    这时,殿外来了几个御林军,拉开了钱牛儿。

    王文涵涨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