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风流俏佳人 > 第688章 青州乱

第688章 青州乱(4/5)

    “乡亲们!侯爷明察秋毫,已经洞悉我等冤屈。更已下令暂停新政,彻查弊案,还我等公道。侯爷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我等岂能再行糊涂,辜负侯爷一片仁心?”

    她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领袖般的威严,“我等并非暴民!只是一时情急,与官府起了争执。侯爷深明大义,体恤民艰,定会为我等做主。还不快快放下手中之物,叩谢侯爷恩典,一切但凭侯爷裁断。”

    这番话,转圜之快,定性之巧,立场转换之自然圆滑,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方才还是鼓动抗税的领袖,转眼间就成了安抚民心、为官府“正名”的代言人。将一场冲击官府、哄抢税银税粮的暴乱,轻飘飘地定性为“一时情急的争执”。

    饶是杨炯心志如铁,见惯了战场上的诡诈,此刻也不由得对眼前这女子刮目相看,眼中掠过一丝深沉的惊诧与凝重。

    此女不仅胆识过人,更有如此急智与控场之能,绝非寻常乡野村妇。

    更奇的是,方才还群情汹汹、眼看就要玉石俱焚的百姓,在杨妙妙这一番“幡然醒悟”的疾呼下,竟如同被施了魔法,竟然真的放下了手中钱粮,动作虽慢,却再无抢夺之意。

    在杨妙妙眼神的示意和几个亲近村民的带头下,人群开始缓缓地、沉默地后退,如同退潮的海水,虽仍带着惊悸的涟漪,却终究是朝着远离城门的方向移动。

    杨炯端坐马上,衣袍在渐起的风中纹丝不动。他并未言语,只是用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冷冷地看着杨妙妙指挥若定,看着那些惊魂未定的百姓在她的引导下,留下抢来的钱粮,相互搀扶着,渐渐汇成一股沉默的人流,沿着官道,向着夕阳沉坠的杨家村方向蹒跚而去。

    直到最后几个村民的背影消失在官道拐弯处扬起的薄暮烟尘里,杨炯才缓缓收回目光。

    他面无表情,一勒缰绳,乌云迈开步子,沉稳地踏过城门下那一片狼藉之地。

    王衡连忙趋步跟上,额上不知何时已沁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王衡,”杨炯的声音在空旷下来的城门洞内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方才那领头的女子,是何来历?竟然有这般威信?”

    王衡紧走两步,与杨炯马头并行,微微躬身,语速极快地回道:“回禀侯爷,此女名唤杨妙妙,乃是城外十里杨家村人。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奇就奇在,不知她早年有何奇遇,竟习得一身颇为不俗的武艺,寻常七八条汉子近不得身。

    她性情刚烈,极有主见。在杨家村中,私下纠集了一帮同村青壮,成立了个‘义勇互助团’,平日里帮着村里人解决些纠纷,对抗外来欺压,在村民中威望极高,皆尊称其一声‘三娘子’。

    杨家村多是各地流民汇聚而成,并无强宗大族,此女所创之团,倒成了维系一村的主心骨。”

    杨炯静静听着,策马缓行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马蹄声在暮色渐浓的城中显得格外清晰。

    他微微颔首,心中了然。这所谓的“义勇互助团”,不过是无宗族庇护的流民聚落,为求自保而结成的一种类似宗族自卫的团体。

    杨炯沉默片刻,方才开口,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敲在王衡心头:

    “新政立意,乃固国本,惠黎庶。然则,此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味疾风骤雨可成。”

    他侧目看了一眼王衡,目光深邃,“从豪绅巨贾口中夺食,从他们隐匿的田亩里挤出税赋,此乃虎口拔牙!你心太急,手段太直,只知严令胥吏一丝不苟,却不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你逼得越紧,那些积年的豪猾越会钻营缝隙,将负担转嫁于小民。最终,新政反成苛政,良法化作恶法,激起民怨沸腾,今日之乱,便是明证。”

    王衡听得悚然一惊,冷汗涔涔而下,回想自己到任后,只知雷厉风行推行中枢条令,对地方豪绅的鬼蜮伎俩虽有耳闻,却未深究其害民之烈。

    他慌忙拱手,声音带着后怕与感激:“侯爷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下官……下官愚钝,行事操切,几酿大祸!若非侯爷及时拨乱反正,下官万死难赎!侯爷再造之恩,下官……”

    杨炯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感激之辞,语气转为一种更为深沉的告诫:“新政推行,如履薄冰,如涉深渊。各地情势迥异,岂能一概而论?

    中枢条令是纲,然具体施行,需得因地制宜,徐图缓进,步步为营。既要打击豪强诡寄,更要严防伤及无辜小民。要懂得审时度势,更要懂得与地方势力周旋博弈,而非一味强压硬推。”

    他目光再次投向王衡,带着一丝期许,“你是有能之臣,上次本侯途经青州,见你整饬吏治、疏通漕运,颇有章法。此次失于急躁,情有可原。新政初行,中枢与地方皆在摸索,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清楚而不知悔改,遮掩过失,这才是大错。”

    王衡听闻此言,如醍醐灌顶,更感杨炯回护保全之意,心中激荡,几乎要落下泪来。

    他深深一揖到底,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侯爷教诲,字字珠玑,下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