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 > 第945章 江山守望者

第945章 江山守望者(1/2)

    “商人逐利,但若能使利而不伤义,便能利国利民。”

    这是唐达常说的一句话。

    得唐达鼎力支持,又有徐闻为依托的官方背景,四海商会开始迅速扩张。

    按照徐闻的规划,唐达的有力执行,四海商会并非只做一两种生意,而是深入各行各业。

    海贸、盐铁、酒坊、丝绸、瓷器、驿站、仓储、马匹运输、纸墨印刷、甚至水师船坞建造,都能看到四海商会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是“大明商会”,而是一个真正“跨国”结构的联合体。

    在朝廷强势的外交支撑下,四海商会在朝鲜、日本、安南、琉球、爪哇、吕宋、暹罗、印度洋各港口。

    甚至阿拉伯商路上都设有分会,常驻使节与本地中介人员。

    西方的葡萄牙人称其为“东方商界的帝国之眼”。

    唐达出任总会长,操持着诺大的商会,几十年如一日。

    也只有他这等精明的商人,能控制好这么一个大摊子,做大做强,越来越好。

    四海商会其下分东南、中原、西南、漠北四大区域,每区下设若干分会。

    京师分部最为核心,由周青掌舵,负责与朝廷及内阁的直接对接。

    而四海商会最具传奇色彩的制度变革,便是“股东大会”的创设。

    起初,商会收益归于核心成员与军方,但随着商会影响日增,徐闻提出设立“股东结构”,吸纳皇室、藩王及重臣入股,年终分红。

    这一举措,既增强商会安全性,又保障皇族对其依赖与扶持。

    其中,皇室持股四成,由内务府代管;

    徐闻自持三成,唐家占一成;

    藩王及勋贵亦各持若干;

    每年冬至前后,商会在京召开股东大会,由唐达主持,诸股东代表共商财政计划、远洋路线、物资采购与政治协调。

    当年朱棣北征漠北两次,皆为大军深入千里荒原,而非草草收兵。

    彼时朝廷财政一度告急,粮草筹措更显困难。

    正是四海商会调动沿海八大盐庄与漕运水道,于三十日内集齐五十万石粮米、万匹战马,分批送至居庸关外,确保大军如期推进。

    此役之后,朱棣私下称徐闻为“后勤诸葛”,称四海商会为“帝国第二粮仓”。

    也正是因此,商会获得朝廷极高容忍度,甚至有“不纳商税”的特权。

    其内部设有自己的护商卫队,由退伍老兵组成,人数上千,武装精良。

    四海商会也承担了极大的外交作用。

    若海外藩属国出现动乱,或有盗寇劫船,往往非由兵部出面,而是商会先派代表“谈判”或“打点”。

    他们游走于刀锋与银两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些年,随着唐达年事渐高,周青在京师分部事务中逐渐承担更多责任。

    而唐达之孙唐进,也已接受训练、准备接班。

    商会高层在变,但根基未动,风骨尚在。

    徐闻虽年迈,却仍不时参与商会大计,尤其在海外通商、海盗围剿与航路规划方面,仍由他拍板定案。

    朝中有人讥讽他“身居王爵而玩商贾之道”。

    但皇帝却笑称:“越王掌一国财富,胜掌十万雄兵。”

    如今的四海商会,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大明国力的一部分。

    它是商人的庇护所,是远航者的靠山,是朝廷的后盾,更是连接四海的黄金命脉。

    后人评价其为:“以一人之识,创万人之利;以一国之商,汇四海之财。”

    这便是四海商会,一座属于大明盛世的财富灯塔。

    如今,四海商会最大的功臣唐达,斯人已逝。

    徐闻望着厅前空椅,只觉胸中一阵剧痛,像是失去了一个半生战场上最可靠的战友。

    厅中众人,无不唏嘘感叹。

    “唐达的丧事,务必风光大办!”

    徐闻只说了一句,便不再多言。

    不久后,唐达嫡孙唐进入京,前来拜谒。

    越王府正堂。

    唐进身穿素色长袍,神情恭敬地行大礼:“孙唐进,奉祖命,接任四海商会总会长一职,特来拜见王爷,感恩旧谊。”

    徐闻仔细打量这位中年后辈,见其神态温文,语气诚挚,不禁点头。

    “你祖父的风骨,多少在你身上还能看到一点,好好干,四海商会不是谁家的铺子,是大明与海外往来的桥梁,你背负的不只是唐家,还有整个大明的名誉。”

    唐进一拜到底,郑重道:“谨遵王爷教诲!”

    近些年,越王府内也少不了这样的场景。

    那些昔日并肩作战、共谋天下的老友旧臣,一个个先后离世。

    他们的子孙后代,每每在适当年节或拜职上任前,都会先来拜谒越王。

    周会来、郑耀先、韩克忠、王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