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左侍郎林汝翥,退隐海盗,踪迹难寻”
“刑部右侍郎董守谕,辞官退隐了,躬耕乡里,教书着作”
“吏部右侍郎黄宗羲,也辞官归隐,做了教书匠,四处开讲传授学识”
“但暗中支持义军,募集钱粮,传递江南的鞑子情报”
“其他的十九个重臣,都在8年时间里,全部殉国殉难”
“大部分,都是死在满清鞑子手里,或是死于义军内讧火并,不得善终”
“首辅,张国维大人,兵败投池而死”
“次辅,熊汝霖大人,被军头郑彩所杀”
“大学士,钱肃乐大人,忧心郑彩专权跋扈,国势日下,最后忧愤而死”
“大学士,沈宸荃大人,兵败舟山,惨死军中内讧”
、、、
说着说着,这个老杆子卢老头,迷离的眼睛,已经开始发红了。
赶紧低下头,不想让朱皇帝看见,更不想让后面的人,看笑话啊。
是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
江浙义军,抗清杀鞑子,搞了十几年,别说是军中将校了。
就是鲁王的朝廷中央,内阁辅臣,六部重臣,都快要死绝了。
所以说,整个江浙义军,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真正的死伤惨重啊。
“哎”
看着低头数蚂蚁的卢老头,朱皇帝也不忍直视,转过头看向风景,深叹一口气啊。
“是啊”
“惨烈啊”
“抗清十几载,死伤无数”
“都是好臣子,朱明皇室的忠贞之士”
“可惜了”
“哎”
、、、
就立场而言,他是大明皇帝,对几个大明前朝,也是五味杂陈吧。
弘光王朝,隆武王朝,鲁王监国,绍武政权,永历王朝,十几年时间,搞出了五个大明王朝。
是的,这些都是失败的王朝,胜少败多,死伤惨重,被鞑子满世界追杀。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里面有大量的忠贞之士,饱含无数人的血浆和冤魂。
所以说,作为了一个华夏人,朱皇帝得尊重这些王朝,曾经死难得汉人忠臣。
“当年”
“在隆武帝的朝廷,老臣有幸做了兵部尚书”
“也正是因为,此等缘故,老臣没做鲁王监国的重臣”
“同样,鞑子也没得惦记,老臣才能幸免于难”
半响后,看着朱皇帝不再言语,老辣稳重的卢若腾,也稳定了情绪,开始继续讲解了。
没错的,他也要说清楚一点,很重要的一点。
当年,他是隆武王朝的兵部尚书,并不是鲁王监国的重臣。
只是,后来兵败了,依附在江浙而已,并不算真正的鲁王政权核心。
否则的话,现在的江浙义军,为首的头领,就该他卢若腾了。
“鲁王去位监国后”
“老臣,吏部郎中沈佺期,吏部主事叶翼云”
“光禄寺少卿王忠孝,兵科给事中辜朝荐,等一众朝廷文臣”
“担心鲁王殿下,在福建的安危,也只能跟着南下”
“左佥都御史徐孚远,则是留在延平王的军中,游荡在福建和江浙之间,作为居中联络人”
“旧港侯,文武双全,德高望重,则是带着少量义军,一直坚守在舟山群岛,不离不弃,坚守抗清”
“同样,老臣到了福建,也没有入厦门或是金门”
“而是继续南下,追随铜山的忠匡伯,张进将军,为他出谋划策”
“所以说,鲁王殿下身边,也就是沈佺期,叶翼云,王忠孝,辜朝荐,四个文臣佐吏”
“当然了”
“他们都是正统的读书人,大明的忠臣能臣”
“陛下若有召命,必星夜兼程,前来效死效命”
“再有一点”
“去年,陛下威武,攻打广州城的时候”
“老臣和忠匡伯,本就想渡海南下,投效陛下御前,听从陛下的号令”
“但是,碍于延平王的亲信将校,掌控了大量的钱粮,兵械,海船水手等等、、、”
、、、
噼里啪啦一大堆,说到这里,老辣稳重的卢老头,就不再言语了。
低头弯腰,等候朱皇帝的问话,或是开口咨询。
当然了,陈述的最后,老辣的卢老头,还把去年的广州之战,单独说出来了。
铜山岛,也就是后世的东山岛,就在潮州府隔壁,距离广州很近的。
这是要告诉朱皇帝,他和忠匡伯,都想南下投朱皇帝,只是碍于郑氏的监控,无法成行。
这就是老家伙的厉害之处,仅仅的几句话。
就把鲁王政权,大致的情况,跟福建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