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婶笑着应着往里走,看见炕桌上的橘子皮,打趣道:“这兄妹俩,日子过得比蜜甜。”她瞥见那本《岁月无声》,眼睛一亮,“这书我家老头子也看过,说写得比戏文还动人。”
周小小立刻来了兴致,拉着张婶讲书里的情节。周成业坐在一旁,听着她们你一言我一语,手里的馒头还带着余温。窗外的嫩芽在风里轻轻晃,像在应和着屋里的笑声。
他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书里写的那样,不用轰轰烈烈,只要身边的人都在,哪怕只是分一个馒头,看一场雪,就已经很好了。
雪化得比预想的还要快。才过了晌午,屋檐下的冰溜子就滴滴答答地落个不停,像一串断了线的珠子。周成业站在凳子上,用竹竿把剩下的冰溜子一一敲落,免得砸到路过的邻居。
"哥,小心点!"周小小站在院子里,仰着脸喊道。阳光透过她头顶的树枝,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没事。"周成业跳下凳子,拍了拍手上的冰渣,"屋里收拾完了?"
"嗯,我把被子都晒出去了。"周小小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对了,我收拾书架的时候发现几本旧书,你要不要看看?"
周成业跟着妹妹进了屋。炕桌上的橘子皮已经收拾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泛黄的书籍。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照亮了漂浮的细小尘埃。
"这些都是从哪儿翻出来的?"周成业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本,掸了掸封面的灰尘。
"书架最底下那个木箱里。"周小小盘腿坐在炕上,"我想着开春了,该把东西都整理整理。"
周成业翻开手中的书,突然愣住了。扉页上,一行熟悉的钢笔字映入眼帘:
"给志远:愿你在无声岁月里,听见花开的声音。1956年冬"
他的手指微微发抖。"志远"正是父亲的名字——周志远。
"怎么了?"周小小察觉到异样,凑过来看,"咦,这不就是《岁月无声》吗?和我刚才看的那本一样,就是更旧些。"
周成业深吸一口气:"这是爸的书。"
"你看这里。"周成业指着扉页下方的一行小字,那是另一段笔迹:"1969年转赠成业,望珍藏。"
"这是爸给你的?"周小小抬头问道,眼睛里闪着光。
周成业点点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哥?"周小小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你怎么又走神了?"
周成业勉强笑了笑:"想起爸把书给我的那天。"他翻开书页,一张泛黄的照片从中滑落。
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男女,站在一片向日葵花田前。男子穿着朴素的工装,女子扎着两条麻花辫,两人笑得灿烂。照片背面写着:"志远与梅,1960年夏"。
"这是...爸妈年轻的时候?"周小小的声音微微发颤。
"嗯。"他轻声说,喉咙突然有些发紧。
周小小把照片贴在胸前,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从未谋面的母亲的气息。阳光照在她的睫毛上,投下细小的阴影。
"书里还有什么?"她突然睁开眼睛问道,语气急切。
两人一起仔细翻看书页。除了扉页的题字和那张照片,书里还夹着几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父亲随手记下的只言片语:"今日见向日葵开,想起梅说要做葵花籽油...小小会叫爸爸了,声音像铃铛..."
周小小的眼眶红了:"爸都记下来了..."
翻到最后一页时,周成业发现书页边缘有一行几乎被磨掉的小字:"真相在向阳处"。他皱起眉头,用手指轻轻描摹着这行字。
"这是什么意思?"周小小凑过来看。
"不知道。"周成业摇摇头,"可能是爸随手写的。"
但直觉告诉他,这行字不简单。父亲临终时欲言又止的神情,这本书被特意保存的举动,还有这张从未见过的照片...一切都像是一个未解的谜。
窗外,一阵风吹过,晾在绳子上的被单轻轻摆动,投下的影子在屋里晃动。远处传来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与屋内凝重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哥,"周小小突然说,"我想去新楼的小院看看。"
周成业抬头看她:"现在?雪刚化,路还泥着呢。"
"就现在。"周小小的眼神异常坚定,"我想看看爸说的'向阳处'是哪里。"
周成业本想拒绝,但看到妹妹眼中的期待,他点了点头:"穿上棉袄,路滑。"
通过传送阵,周小小和周成业眨眼间就回到了老家,按照信中写的,两人很快就找到了,爸爸信中所写的地方。
"这里就是爸说要在红圈旁做记号的地方?"周小小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墙角一块微微凸起的石头上。
周成业走过去,蹲下身查看。石头周围的泥土有被翻动过的痕迹,虽然被积雪覆盖过,但仍能看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