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崇祯:30年不上朝 > 第490章 召至南京

第490章 召至南京(1/2)

    案几上堆起了小山似的奏疏,有江南各府县上报的贼情,有户部关于粮草储备的核算,有兵部对军务的部署,还有锦衣卫送来的关于江南官场动向的密报。

    江北巡防营参将张禀奏:窃见南京城外溃兵十余万,号服破碎,多带创痕,踉跄奔逃,臣已尽数捉拿。

    水师千总李急报:江滩一带,溃兵尸身坠江,随波浮沉。江面数万浮尸与散乱衣物相杂,江段已无活口。

    福建总兵郑芝龙奏报:

    职奉陛下密令,率水师北上,于松江等地登陆,又伏击逃散贼兵。初三日午时,遇南逃溃兵三万余,职令刀盾手结阵,火铳手列三排以待,终缴械千余,俘敌三万有奇。

    湖广北军提督王呈文:半月前奉陛下谕,迁师于衡州至永州山谷设垒。初三日未时,遇西南逃窜溃兵万余。职令军士于两侧山坡滚放巨石,贼众大乱。半个时辰内尽数擒获贼兵。此辈多带掳掠之物,皆系百姓脂膏,现已封存待查。

    义军瞿式耜奏报:

    民与福建水师等部于浙东山林夹击正东溃兵八千余,尽皆剿灭。

    ……

    从各地传来的军情奏报看,南京一战后逃出去的贼兵,被各地官兵堵截斩杀,所剩无多。

    对这些,崇祯倒是早有预料,一份一份的翻阅。

    不多时,他看到一份特殊的奏报,既是请罪,又是表功。

    那份急报是益王朱慈炲派人送来的。

    崇祯拆开奏疏时,指尖微微一顿。

    朱慈炲的封地在江西建昌,离南昌不过百里。

    奏疏里的字迹有些潦草,显是仓促写就,却字字恳切。

    崇祯逐字读去,渐渐理清了来龙去脉:

    原来,朱慈炲在听闻湖广、江西、南直隶接连被贼军攻陷的消息后,又见南昌、抚州等地的官员纷纷弃城而逃,百姓流离失所,心里又急又痛。

    他在王府里踱了三日,终究按捺不住,竟不顾宗室不得干政的祖制,打开府库,招募乡勇,拉起了一支兵马亲自御贼。

    “倒是有几分血性。”

    崇祯心里暗忖。

    他能想象朱慈炲当时的心境:看着祖宗基业被贼兵践踏,看着百姓受难,即便明知违制,也顾不得许多了。

    更让崇祯意外的是,朱慈炲北上途中,恰好得知刘宗敏被自己击溃的消息,竟趁势追击,沿途绞杀了四千余名溃散的贼兵。

    这可不是小数目,论功行赏的话,足算得上大功一件。

    可奏疏读到末尾,崇祯却轻轻叹了口气。

    朱慈炲在奏疏里反复请罪,言辞惶恐,说自己深知 “藩王不得私自募兵” 的明律,更知晓唐王因募兵被废的先例,如今虽侥幸立功,却不敢邀赏,只盼陛下治其违制之罪。

    崇祯一叹,心道:

    “明代有严格的藩王制度,藩王就藩后,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不得私自离开封地,更严禁私自招募军队,以防藩王拥兵自重威胁皇权。

    这一制度延续至明末,即便天下大乱也未松动。

    在崇祯九年时,阿济格率建奴攻打北直隶等地,京师戒严,崇祯下旨勤王。

    唐王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朱聿键。

    朱聿键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互有胜负,乃班师回南阳。

    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朱聿键为庶人,派锦衣卫把其关进凤阳皇室监狱。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

    如今,朱慈炲未经请示便私自招兵北上,若是自己不特赦,其必然重蹈朱聿键的覆辙,免不了被幽禁致死。”

    念及此,崇祯又回想起其这个王爷在历史上的事迹:

    “朱慈炲在崇祯九年袭封益王,始终在封地建昌。

    弘光政权覆灭后,清军铁蹄踏入江西,南昌、建昌相继陷落,多少皇族宗室或降或死,唯有朱慈炲带着益藩的亲族,一路辗转逃往福建汀州,率部归附隆武帝。

    受命协调江西、福建边境的抗清武装。

    顺治三年隆武帝朱聿键被俘,多少皇族和文武大臣望风而降,朱慈炲却能突围而出,一路向南,逃往广东投奔永历政权。

    直至病逝于韶关,始终未曾变节投降。

    是明末皇族里少有的坚定抗清之人,比起那些一遇危难便屈膝投降的宗室,这份血性,实属难得。

    “趁此机会,不若将他与唐王朱聿键一同赦免了。”

    想到这,崇祯他提笔蘸了墨,在朱慈炲的奏疏末尾批下一行字:

    “募兵虽违祖制,然护民剿贼有功,功过相抵,免罪。着即率部来南京,另有任用。”

    放下朱笔,崇祯又唤来王相尧:

    “传朕旨意,即刻派人赦免朱聿键,令至南京觐见。”

    王相尧愣了愣,随即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