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崇祯:30年不上朝 > 第477章 大战开启

第477章 大战开启(1/2)

    定王惊喜:“明天就要起程去南京剿灭流贼了吗?父皇,儿臣想上战场,杀敌!”

    崇祯点头:“行啊,此战要冲阵,到时候你跟着朕身边。”

    张同敞只觉脑中 “嗡” 的一声,定王殿下可是龙子凤孙,金枝玉叶!

    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流贼更是凶悍残暴,便是久经沙场的宿将都难保万全,怎能让殿下亲身涉险?

    他声音都带着颤音:

    “陛下!万万不可啊!

    战场之上箭矢如雨,流贼悍不畏死,稍有差池便是生死危机!陛下亲征已是以身犯险,若再让殿下随侍左右,臣等万死难辞其咎!”

    他见崇祯脸色不好,补充道:

    “臣并非质疑陛下天威,只是流贼匹夫之勇,殿下万金之躯,何必与他们逞一时之快?

    陛下若执意如此,臣愿代殿下冲锋陷阵,粉身碎骨在所不辞!只求陛下留殿下于万全之地!”

    崇祯缓缓开口:

    “定王是皇子,应该知道刀是冷的、血是热的,应该知道士兵冲锋时喊的不是‘之乎者也’,是‘不怕死’,是‘杀敌’,是‘大明万胜’!

    朕少年时在深宫,只知读书写字,登基后才知道,奏章里的‘流民数万’,背后是数万条人命;

    ‘军饷短缺’四个字,能逼得边军哗变。‘兵败退却百里’,背后是万千将士牺牲、是失地百姓遭屠;

    若非亲身经历,哪懂这些切肤之痛?

    定王已经看过大军行进、看过将士列阵冲杀、看过打扫战场,现在,他主动请缨要上阵杀敌,朕自然得应允。

    而且,永王也要跟着一起上战场。

    朕需要让皇子知道,这江山不是案头的奏章,是无数人用命护着的人间。

    朕要让所有人知道,这江山不是平头百姓卖命供养的皇家,皇家也要冲锋陷阵守护黎民。”

    张同敞跪在地上,听着这些话,对崇祯的敬畏更上一层楼:

    “陛下圣明,臣…… 臣愚钝了。”

    ……

    二人就此退下。

    崇祯回了卧房休息,疲惫地躺倒在铺着云锦褥子的床榻上。

    烛火透过纱帘,在他脸上投下淡淡的光影,可他全无睡意,方才殿中的对话仍在脑中盘旋:

    “政清人和、天下大同,说起来不过八个字,真要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缠得人喘不过气。

    华夏数千年,多少王朝都在琢磨长治久安的法子。

    从远古的神权驭民,到周代的分封立国;从两汉的外戚辅政,到魏晋的门阀掌权;再到后宫干政、宦官专权、军阀割据……

    几乎所有能想到的路数,都被前人试过了。

    直到科举制兴起和不断完善,让寒门和赤民都有了登堂入室的指望,也让王朝的统治多了层根基,于江山稳固、文脉传承,实在是功不可没。

    对华夏文明的传承更是功在千秋。

    但是科举文官让官僚往往认为自己上位,是【靠自己考出来】的。

    他们的权力攀附于层级,眼里盯着的是上司的脸色,而非治下的疾苦。为了往上爬,欺上瞒下是家常便饭;为了填满私囊,对百姓敲骨吸髓也毫不手软。

    这般光景,他们对家国又能有多少向心力?对民族又能有多少归属感?

    面对外界入侵时,比起那些会为了地盘拼命的军阀、会为了皇权死战的皇族、会为了宗教显出生命的教徒,这些科举出身的文官,骨头似乎软了太多。

    到了王朝末期大夏将倾时,科举文官那真的是鞑子来了降鞑子,鬼子来了降鬼子。

    只要科举还在,他们便能教儿子孙子接着考,接着做官,接着光宗耀祖、升官发财。

    这天下是谁的,百姓死活如何,于他们而言,似乎并不打紧。”

    崇祯辗转反侧:

    “什么 “君明臣贤” 的理想?什么 “重农抑商” 的祖制?什么 “士农工商” 的等级?这些在旧时代或许能撑一时,却撑不了一世。

    真正能让天下长治久安的,从来不是哪一个明君,也不是哪一套文武官僚。

    真正能让天下长治久安的,是让百姓真的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有书读,让他们觉得这天下是自己的。

    真正能让天下长治久安的,是让官吏明白,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百姓的托付,而非上司的提拔,若敢害民,便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无处遁形。

    真正能让天下长治久安的,是让整个民族有共同的念想,不是为了某个帝王的万寿无疆,而是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能活得有尊严,能一代比一代活得好。

    看来,朕要挖自己的根了。”

    想到这,崇祯坐了起来,走到窗前,吹着凉风,心绪肆意迸发:

    “黎民百姓得真能说话、真能制衡官吏才行。让百姓觉得自己的声音有用,才会真把这地方当自己的家。”

    “让兵知道军饷从哪来,让将懂得军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