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崇祯:30年不上朝 > 第423章 闯军再起

第423章 闯军再起(1/2)

    “终究,欺压奴隶的土司,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死在奴隶手里!”

    崇祯揉了揉疲劳的眼睛,拿起秦良玉送来的奏报,让身旁的小宦官读出来:

    【陛下圣鉴:

    臣谨奉天威,仰仗陛下神算,遵陛下密嘱,自领命出征,以“安民心、固疆土”为要,先于姚安军民府境整饬防务。

    白盐井、普昌两地,昔为献贼余孽张定国所据,臣至之日,晓谕百姓以朝廷德意。

    凡张定国先前分予之土司财物、土地,皆由官府核验,颁授地契文书,永为其业。

    百姓感陛下恩威,莫不欢欣归附,两地即日平定。

    继而挥师西进,大理府之楚场、十二关、宾居诸处,虽经兵燹,然臣部抵境后,一面清剿流窜残匪,一面依前法确认田产,设官施治。

    当地耆老率民迎军,三日内便复常序,市集渐兴,耕织如初。

    武定府之易笼、环洲、普渡、虚仁四地,原多土司旧部盘桓,臣密遣精骑搜捕漏网之土司余族,凡负隅顽抗者悉行诛除,其余胁从者概不追究。

    百姓见朝廷既护其田产,又除心腹大患,竞相献粮助军,地方遂定。

    楚雄府之黑盐井、琅井、罗平诸地,乃滇中财赋要地。

    臣部抵此,先扼守盐道,擒杀暗中勾结土司之劣绅数人,再以陛下所颁“盐引新制”安抚灶户,令其照旧煮盐,所产半数充军,半数入市,民心大安,盐利复归朝廷。

    至于张定国部,臣依陛下筹谋,始终避其主力,任其南下。

    据探马回报,彼正全力攻剿永昌军民府、顺宁府、新化州、景东府等地的桀骜土司,倒也省却朝廷征剿之力。

    今姚安、大理、武定、楚雄诸府要地皆已收复,盐井、关隘尽在掌握,百姓既安其业,军伍亦得补养。

    臣已严令各新设官吏,务必轻徭薄赋,以固民心。后续将按陛下旨意,稳步推进其余州郡之收复,绝不负圣托。

    伏请陛下圣躬安健,静候臣后续捷报。

    臣秦良玉顿首。】

    崇祯听罢,提笔疾书:

    “为防张定国猝然挥师北返偷袭,着令川军即刻止戈,勿再向前推进。

    给其足够的安全感,任凭其在云南中南部兼并州县。

    并传出消息,刘宗敏在武昌起事,正挥师猛攻江南三省,势如破竹。川军为平此叛乱,已抽调精锐主力东援,实无力南下征讨张定国。以此计瓦解其戒备之心。”

    写到这,他眉头微蹙,稍作沉吟,又续笔道:

    “凡真心归顺朝廷、体恤麾下子民之土司,可遣兵马前往接应,安置入川定居。

    至于那些常年抗命、屡违朝廷政令军令之土司,概不援助,任其自处。”

    这般处置,一来是为安抚忠良土司的心,毕竟其中不乏心系家国、体恤百姓之辈,若一概弃之不顾,难免寒了人心。

    二来也是顾虑秦良玉与川军将士的观感,免得他们觉得朝廷薄情寡恩,竟要借贼兵之手剪除大明册封的土司,徒增猜忌与怨怼。

    不过,崇祯这番顾虑终究是多余了。

    秦良玉久居蜀地,虽为汉人,身任石砫宣抚使这一土司体系中的武职,统辖石砫军民事务,始终以大明 “朝廷命官” 自居,将对中央政权的臣服奉为圭臬。

    其政治立场与传统土司强调 “地方自治” 的属性大相径庭,更与少数民族世袭土司的割据倾向有着本质区别。

    更何况,她久历川蜀云贵土司叛乱之事,甚至曾亲自领兵平叛,对土司制度的弊端早已洞悉。

    在她看来,土司拥兵自重、屡抗王命,实为动摇朝廷统治的心腹之患,一旦朝廷外强中干,这些土司必然举兵反叛。

    故而早有瓦解此制的念头。

    如此一来,崇祯担心她会误解朝廷借势剪除土司的考量,反倒成了多虑。

    因此,对崇祯借刀杀人的政策,很是赞成。故而在奏报中写了【倒也省却朝廷征剿之力】的言辞。

    只是崇祯“既要又要”,便添了最后几句话。

    他提笔落讫,将谕旨折好,递与身旁侍立的小宦官,沉声道:

    “八百里加急,速送前线蜀国公帐前。”

    小宦官躬身接过,疾步退了出去。

    前脚刚跨出殿门,后脚便有另一宦官在丹墀下高声禀报,听那语气,竟是王相尧处遣来的人:

    “陛下,黔国公那边有急报呈来!”

    崇祯正抬手揉着眉心,闻言双目微抬,沉声应道:

    “讲。”

    那小宦官道:

    “黔国公和巡抚吴兆元在心腹卫士保护下带逃往出大营后,一路南下逃回昆明,匆忙组织兵马抵抗张定国。

    可惜黔国公和吴巡抚能控制的兵马损失严重,无力主动出击,甚至无力保卫昆明。

    黔国公不敢停留,带着家眷和财物匆匆逃离昆明,赶去楚雄。

    沙定洲得到消息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