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行之有效的就是制衡。
有很多事,曹昂要未雨绸缪。
尤其是因为他强势崛起,才出现的一些苗头或现状,如果他不干涉或布局的话,那是会引发严重动荡的。
眼下还不算太过明显。
曹操麾下各派跟曹昂麾下各派,尚未有直接矛盾或冲突,再加上他们是因为曹操或曹昂的缘故,才得以有今下地位与权势的,故而在曹氏这一大环境下,没有出现其他诸侯势力发生的内耗内斗。
没机会啊。
内部有许都聚集的汉室老臣,汉室宗亲两大特殊群体,外部有着还算多的诸侯势力割据,这使得被提拔到对应位置的文武,主要精力全都围绕内外威胁转动。
这一时期下的曹氏,其实是处于良性竞争状态的,在曹操麾下的文武,在曹昂麾下的文武,都铆足了一股劲儿,想要取得更突出的成绩与表现,继而在曹氏持续扩张下,能够稳步跟上步伐一起进步。
可是等到在北的汝南袁氏,在南的富春孙氏,真被曹操曹昂父子俩解决掉,外部威胁减弱了,曹昂踏上返回中枢之路,因为曹昂的这一动,会导致某些事也跟着变。
中枢的位置毕竟是有数的,汉室老臣、汉室宗亲占了一部分,最早追随曹操的要占一部分,这其实就已分的七七八八了,可曹昂要回到中枢,肯定是要占一部分的,这样他的权势才能确保好。
对于这点,曹操也是认可了。
作为他的嫡长子,真要是从地方返回中枢,肯定是要一些人在对应位置的,不然其影响力怎样形成?
矛盾就这样出现了。
曹操曹昂父子俩觉得没啥,是应该这样做的,可问题是位置就那么多,谁留下,谁离开,就成了大问题了。
所以曹昂要提前布局。
给曹植、曹冲、曹震这些今后要从政的弟弟寻得良师,不止是为他们的未来铺路那样简单,这背后还是有别的谋划的。
政治就是这样复杂。
曹昂从就任南阳太守以来,对外维系的形象是完美的,这既是曹昂的优势,同时也成了曹昂的劣势。
在地方,你曹子修能做的很好。
回中枢,你曹子修同样要做好。
做不好就会被人诟病。
“兄长,孔明,你们这是给了某一个大大的惊喜啊,哈哈……”
曹昂爽朗的笑声,打破了书房的平静。
在旁站着的典满、许仪相视一眼,眸中无不闪过一丝诧异之色。
在自家公子身边侍立多年,他们深知曹昂的脾性,眼前所摆放的这些军器甲胄,显然是能带来非凡意义的!
曹昂的目光,扫过眼前一件件军器甲胄,内心是难掩激动的,这些冷兵器巅峰的出现,意味着曹氏军力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这些军器甲胄,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心血,如果可以实现量产,这占据的优势就太大了!!
陌刀。
元戎弩。
千里镜。
步人甲。
……
曹昂的神态变化,曹政、诸葛亮皆是看在眼里的,为此二人露出各异神色,相较于曹政的复杂,诸葛亮就显得感慨颇多。
从贾诩手中接过军屯、军工、军屯学诸事,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点点被揭开,诸葛亮是既震撼又钦佩。
早在曹昂出任南阳太守时,便开始着手布局,这前后不知砸了多少钱粮,聚拢起多少匠户学徒,为军器局夯筑一个坚实基础,这才有了今下的辉煌成果!
曹昂深吸一口气,颇有感触道:“当初局势不定,无论是内部,亦或是内部,都是有着极大威胁的。”
“为此军器局的研制方向,以基础性各式原料,远程攻城器械为主,在此基础上梳理与整理各式军器甲胄,以推动批量生产制式军备。”
听到这话,曹政内心是有感触的。
对于他这位堂弟的眼界,他是由衷的感到敬服,如果没有当初这些基调的话,或许曹氏就不会这样了。
“子修,某没有辜负你的期许。”
想到这里,曹政郑重朝曹昂作揖行礼,“如果不是受船舶司的影响,或许这些军器甲胄问世要更早些。”
“堂兄,话不能这样说。”
曹昂听后,笑着朝曹政走去,在伸手搀曹政之际,曹昂继续道:“对于我军而言,想要有序提升战力,不止要提拔能征善战之将,培养大批敢于言战的精锐之士,更要在军器方面有所突破才行。”
“陆战上是这样,水战上也一样,更何况今后还要涉足海战,要知道内江内湖的战事,跟更难摸准规律的海上,那完全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
“如果没有水战上的精进与突破,我军今后又如何能涉及海上呢?要知道今后征伐幽州,不能只从陆上一处进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