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荀彧低首对丁氏说道:“长公子对于茶道是有见解的。”
“来,喝茶。”
丁氏微微一笑,伸手对荀彧说道。
“喏。”
荀彧嘴上这样讲,可心里却是有别样思绪的。
丁氏以茶来展开讲,这想表达的真就是茶本身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哪里是在讲茶啊,这分明就是在讲今下的时局啊!
对于丁氏真正想讲的话,荀彧是清楚的,但这也恰是他最为犹豫的。
作为当朝尚书令,荀彧是握有大权的,对于一些事,荀彧是可以自行决断的。
正如曹操在前线定下要兵聚邺城,与此同时停了征东将军府对前线供应,这背后是牵扯到很多的,如果说协调不好,解决不好,这是会影响到前线战局的。
而在许都的荀彧获悉了种种,就在最短的时间解决好了一切。
“子修太像他父亲了。”
在荀彧思绪万千之际,丁氏轻叹一声,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表情。
“对于认准的事情,即便是撞个头破血流,但只要这个是没有错的,不管这期间发生什么,那都是不会低头的。”
“这个性子,余很早就发现了,在子修没有及冠前,没有随军历练前,余不止一次的想要磨掉子修这个性子。”
“但是呢,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余发现自己错了。”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就改变的,哪怕是生养的父母,也是不行的。”
荀彧讲出了心中的真实想法,“长公子有此脾性,于社稷而言,于天下而言是好的。”
“如果长公子没有这种脾性,那在先前经历的种种,恐那些不臣,还不知要出来多少。”
唉~
听到荀彧讲这些话,丁氏表面没有太大变化,可心里却长叹起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对于荀彧那种复杂的心理,特别是在一些事的转变上,丁氏是知怎么回事的,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心理。
特别是在有本事的人身上,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事儿,这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站在丁氏的角度来看,荀彧的这种状态是没错的,毕竟有些东西传了那么久,哪怕是有乱世折腾,这也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
但是理解归理解,这不代表丁氏就会认同荀彧所想。
屁股决定了脑袋。
其实在有些时候,男人幼稚起来,比女人要幼稚多了,只是没人会愿意承认罢了。
“余这次邀文若前来,就是为了一件事,想必文若也猜到了。”
想到这里,丁氏收敛心神,表情正色的看向荀彧道。
“受到子修在襄做一些事的影响,由荆南生叛而致荆北、豫州等地出现的风波,文若是怎样想的?”
该来的终究会来啊!
荀彧一听这话,就知有些事是躲不过去的。
其实时局发生到现在,荀彧也看明白了,在今下这种局势下,固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曹昂推行的整风调改导致的,但是另一方面来讲,这背后也有曹昂的顺势推动。
为什么要这样做,荀彧看的很透彻,这也是荀彧犹豫的原因。
荆豫是乱了起来,可在两地的文武,不少是受曹昂举荐的,故而这种乱,其实是在可控之下的。
哪怕很多人并不这样看。
也是这样,荀彧看出曹昂想要的更多,已经不是局限于军中的整风了。
但正是如此,反倒造就了如今的复杂。
“荆豫之变,断不能影响到在北战事!”在此等态势下,荀彧眼神坚定的看向丁氏,讲出了他的想法。
还是有变化的。
听到这话,丁氏的心松了不少,其实对于荀彧的改变,别人看没看出来,丁氏不知道,但她是看出来的。
只是荀彧的这种改变,跟自家丈夫的改变比起来,还是太小了。
这能怪荀彧吗?
丁氏觉得不能。
即便是丁氏都必须要承认一点,从迎奉天子归许后,这几年在气运方面,自家丈夫实在是太盛了。
而在这基础上,自家儿子在外历练,又有那样的锐进之势,这产生的影响与变动,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就像南边发生的事,丁氏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凭什么好处全叫谯县曹氏占了?
占完了,那别人该怎么办?
“话是这样说,可到底该怎样做,才会不影响到在北战事呢?”
丁氏觉得自己要把话挑开了,她不希望自家丈夫跟荀彧有隔阂,有间隙,谯县曹氏能有今日,荀彧是有大功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兖州之乱下,荀彧起到的作用,就使自家丈夫保住了在这乱世下安身立命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