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话未说完,诸葛亮已抬手轻止她的话语:“嗯,是时候该动一动了。只是,此事牵涉甚广,行事起来,怕是阻力重重啊。”
说罢,他便不再多言,径自闭目沉思起来。这般纠结了一夜,直到次日用过朝食,诸葛亮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将此事告知众人,以便先争取到关羽、张飞、杨再兴三人的支持。
毕竟,这三人皆是先帝遗旨所定,又经刘禅在迁都大典上亲封的异姓郡王。诸葛亮既已决意改革分封制,便自然绕不开他们。与其届时让刘禅左右为难,不如趁此时机开诚布公说个明白。
打定主意的诸葛亮,将目光投向了李彦,沉声道:“李老,吾有些事要与云长他们三人商议。烦请您带着随行士卒退至五十步外戒备——此事干系重大,需得避人耳目才行。还请切莫见怪!”
李彦闻言,虽不知要议何事,却也晓得其中轻重,当即起身招呼士卒退至五十步外,自己则亲自守在最外围,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不敢有丝毫懈怠。
黄月英见此情景,正欲带着诸葛瞻避开,却被诸葛亮出声叫住:“夫人,你与瞻儿且留下吧。有些事,瞻儿日后终究要面对、要处置,今日便让他在旁看着,好生学学。早一日明白朝堂深浅,将来也能少走些弯路。”
话落,诸葛亮便不再留意母子二人,转而看向关羽三人。他先是将目光落在杨再兴身上,试探着问道:“振武,昨日蜀王母子与你交谈,除了送行,可还有别的言语?吾瞧他们言谈间,似有未尽之意啊!”
杨再兴本就无意隐瞒,见诸葛亮问起,便将昨日情形和盘托出:“也无甚特别的。李贵人主要是怕谌儿年幼,在蜀地行事会有不妥之处,日后若是有流言传到长安,让我在朝中多帮衬着说几句公道话罢了。除此之外,还特意提了太子殿下聪慧仁厚,他们绝无半点非分之想。”
诸葛亮听罢,便借着这话头,将心中所思所虑和盘托出:“哦?那便最好。不过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分封制需及早改革。蜀王母子尚且这般谨慎,可见郡王身份早已成了众矢之的。”
“如今我朝虽稳,可宗室与功臣郡王已渐渐遍布各地,权力过盛终究是个隐患。正如瞻儿昨日所言,那些弊端迟早会显露出来。与其等出事了再设法补救,不如主动着手调整。”
三人听罢,各自沉吟了片刻。关羽率先开口,声如洪钟:“孔明所虑极是。我等虽受封郡王,却从未将封地视作私产,一心只在为国效力。可天下人并非都能如此,若真有野心之辈借封地自重,后果不堪设想。吾支持你。”
张飞紧跟着点头,粗声应和:“二哥说得在理!俺老张对那封地本就没多大兴致,只要有酒喝、有仗打便够了!改革分封制若是真能使大汉安稳,俺举双手赞成!”
杨再兴亦正色表态:“我虽年轻,却也知晓不少地方割据势力,借着郡国之势站稳脚跟的先例。若我朝郡王皆存此心,天下必乱。我也支持司徒改革,具体该如何施行,还请司徒示下。”(提问:最典型的例子是谁?)
杨再兴话音刚落,关羽便急切追问:“振武所言极是!不知孔明打算如何改革这郡王分封制?总不能一刀切地收回封地,那样怕是要激起动荡。”
诸葛亮闻言,忙从怀中取出一卷纸——正是昨夜草拟的章程,递向三人道:“吾已初步拟了三条:其一,收回郡王对封地的军政大权,地方军队统归中央调遣,郡守则由朝廷直接任命。
其二,保留郡王的俸禄与部分封地收益,但封地内的赋税征管权须交回朝中。
其三,宗室郡王可入朝参政,异姓郡王有功者能入中枢任职,将他们的精力引向朝堂,而非专注于地方。”
众人听罢,又与诸葛亮一同补充了几处关键。关羽提出需设过渡期,让郡王们有足够时间适应新规;张飞建议对主动配合改革者给予额外赏赐,以彰嘉奖之意;杨再兴则认为可先从他们三人入手,待形成范例后再推及宗室。
一番商议后,众人将章程打磨完善,才暂且将此事压下,只待抵达临淄,再与刘禅细细禀明。毕竟改革之事非同小可,需得刘禅首肯,方能正式推行。
诸葛瞻在旁听得心头剧震,他虽年少,却也明白这几条章程意味着什么,只觉得父亲与三位伯父所议之事,比《孙子》中的兵法还要复杂凶险,额上不知不觉沁出了一层薄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正是:途议分封谋变革,众人同心商良策。少年初悟朝堂险,前路漫漫待开拓。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