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说到底就是皇权争斗,各自的立场不同导致的一场悲剧。
当时白锋只杀了纪卓,对当时的长公主这位亲大姐,以及纪明帆这个亲外甥并未赶尽杀绝,甚至依旧给他们保留了原本的待遇。
但是长公主显然对纪卓用情极深,纪卓死后不过三日她便也跟着悬梁自尽了,当时的纪明帆虽然还只是个十岁出头的少年,但他却当众指着白锋的鼻子痛骂他是个昏君。
此后或许是因为愧疚,或许是想要保住姐姐这唯一的孩子,白锋命人将纪明帆送出了皇城,希望他今后再也不要回到京都。
却不想十年后,初入江湖的纪明帆就十分高调的杀回了京都。
虽然他没再想孩童时那般明着和白锋闹矛盾,但他回京都的那段时间以江湖侠客的身份干掉了好几名臭名昭着的贪官污吏,但问题就在于他杀完人以后全都一把火就把人家的房子都给点了,导致事后就算白锋想通过给那些人定罪的办法让纪明帆的行为合理化都做不到。
按照阳国律法,纪明帆的行为已经足够判他死刑得了,但白锋显然不舍得这么做,于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度将纪明帆赶出了京都。
后来听说纪明帆加入了玉城山,当了一名长老,白锋还以为纪明帆已经成熟了,不会再回京都搞事了,结果这人回来就玩了个大的。
由于纪明帆的出现,京都门口的这次集体申冤可谓是闹出了圈,不仅整个京都的人都知道了,甚至大半个阳国的人也都听闻了此事。
一时间所有人都将目光放在了朝廷身上。
毕竟这不仅涉及到一群冤死的学子,也涉及到了科举的公平公正性,一个处理不好科举今后都将变成一个笑话。
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指使者自然是林海。
伏尘是没想到林海居然直接用明牌的方式和那些世家大族争斗。
接下来就得看这些世家大族会怎么反击了。
在伏尘看来,事情闹得这么大,世家大族的人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尽可能的撇清自己和此事的关系,那些被点名的要么退一步明哲保身,要么就甩锅给别人,洗白自己。
但让伏尘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群人的底线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由于事情闹得太大,阳安帝白锋不得不公开表明会彻查此案,甚至为了彰显公正,他没有任命刑部官员去查案,毕竟当时被点名的人里也有刑部的不少官员。
京兆尹府也是如此,最后真正接下此案的只有大理寺。
赵国冉只觉得脑袋都大了,他本身并不是一个擅长查案的人,再加上此案牵连那么多达官显贵,这是要他硬着头皮得罪人啊。
结果第二天一早,还没等他想出到底该怎么办,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再度席卷整个京都。
申冤者昨天事后都被集体安置在了一处皇家行馆中保护了起来。
结果今早这些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死于非命,具体死因是毒杀,而且是毒蝎门的标志性蝎毒!
其余人是因为纪明帆察觉到不对劲及时保护这才逃得一命,可亲眼看着那些同伴就这么死了还是让他们感到怒火中烧,因此在纪明帆的带领下,幸存的申冤者一同跑到了大理寺,要求大理寺立刻彻查此事。
不用问都知道,能如此丧心病狂的打算用毒把他们全杀了的肯定是昨天被点名的那些人。
只要他们死了,这些人想怎么洗白自己那就是几句话的事。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的反击依旧还没结束。
眼见没能一口气将申冤者全都毒死,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中竟有不少人开始公开弹劾纪明帆这个人。
那些被点名的很聪明,他们没有自己说话,而是让一帮看起来和他们没关系的其他官员开口。
一夜之间,也不知这些人从哪搜集到了一大堆有关纪明帆目无法纪,犯上作乱,甚至是意图谋反的‘证据’。
这些证据一出,所谓的申冤者们也一下子变成了纪明帆的阴谋,不少大臣都说纪明帆是妄图用这种办法祸乱朝纲,颠倒是非,动摇阳国根基。
同样的谣言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也传遍了整个京都。
那些看热闹的百姓们瞬间也懵了,毕竟相比于只是单纯仅凭一张嘴就上告的申冤者们不同,朝廷这边可是拿出了大量的‘证据’,谁的可信度更高一目了然。
但纪明帆这些年在江湖中的侠义之名十分响亮,人们还是本能的认为这绝不是什么阴谋,而是有人在刻意的栽赃陷害。
九歌书院后山的一座凉亭之中,换了一身儒生长袍的林海坐在伏尘的对面。
“看到了吧,所谓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正是这群人最擅长的事。”林海对于目前这个结果显然并不意外。
“那接下来你又打算怎么办?我觉得那些人肯定还会不择手段的针对纪明帆,一旦纪明帆真的倒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