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千道一万,她也是君,相父只是臣而已。相父的忠诚也不会因为她的某一次严厉而改变。
而且本来这件事就是相父的错,荆州那么多田,那么多农夫,今年风调雨顺,又没有任何战事,虽然各地在修路,但朝廷也没有征发任何徭役,更没有在农忙时征发徭役,没有耽误农夫种田,这样的年头,整个荆州一年收入三百多万石粮食,诸葛亮竟然把这样的收入表发给她,也没有派人去各县调查。
当然,刘禅知道相父谨慎,害怕他主动去调查,有擅权的嫌疑,但相父怎么能不知道,她对相父是极为信任的。
没过多久,诸葛亮,蒋琬,姜维都接到了刘禅要求彻查今年粮食入库的圣旨。
看到刘禅措辞严厉,他们也吓了一跳,刘禅很少用如此严厉的口气给他们下旨,她帝王的威严也从来不需要用严厉语气才能实现。
很快,各州开始了调查。调查的第一件事,不是调查为什么只收入一千万石的粮食,而是先调查各地入库的粮食是不是真的有一千万石,如果报上来一千万石,最终各地粮仓加一起连一千万石都没有,那就真的是炸了天了。
现在领土越来越大,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将粮食全部囤积于南郡江陵,而是各州都有粮仓,以应对各地粮食的需求,可是她本人却只能经常视察长安的粮仓,其他各州各郡地方的粮仓,就只能靠各地的粮食官员来管理了。万一出了贪官污吏,各地粮仓就会出问题。
当然,这种调查,一时之间也出不了结果,刘禅在长安,安心的等待着。
这时候,长安的太学生,又给刘禅上书了。
《谏大汉天子大开学堂书》。
春梅把这封太学生的上书交给刘禅时,刘禅愣了一下,说道,
“我不是说过,凡是关于劝谏我大开学堂,让天下百姓识字的上书,上表,奏章,全部当废纸送到造纸坊去吗?给我看这个干什么,耽误我的时间。”
春梅神情严肃的说道,
“这不是一般的上书,你看看吧。”
看到春梅的表情,刘禅皱了一下眉,她知道春梅对她的命令一直是严格执行的,而且她现在处理奏章也很拿手,完全能够分得清大小事,虽然并不是什么政务高手,但绝对是十分优秀的秘书,知道哪些事她可以处理,哪些事很重要,必须交给刘禅处理,这就是优秀秘书和优秀官员的不同了。
刘禅接过来,看了一遍。
越看眉头就皱得越厉害。
这个太学生的名字叫杜西,他给刘禅的上书,当然还是一个多月以来的陈词老调,反对刘禅大开学堂,反对刘禅让天下人都读书识字。
前面的理由大致都差不多。意思是,臣闻三代以来,圣明天子让百姓服徭役,十天就算是很重的徭役了,每年最多不过十五天,超过十五天,百姓就要生活不下去了。因为百姓要种田,要织布,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辛勤耕种,否则的话,家庭就维持不下去。如今陛下让儿童三年内要认识一千字,听说陛下以后还要推出新的认字计划,让每个儿童都要识字。
臣窃以为,这是对百姓家庭的伤害,虽然不是徭役,但让儿童常年不能为家庭劳作,危害甚至比徭役还大,长此以往,百姓家庭必将越来越贫穷。更何况,对于百姓来说,识字读书,对种田织布并无任何帮助,就算识了字,他们将来长大后,耕田不能多得一粟,织布不得少用一时,读书何益?
这些话刘禅都不在意,反正之前反对刘禅开民智,让百姓读书的上书,都是这个论调,没有人会说是因为让百姓读书会影响他们的利益,一个个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大喊口号,似乎个个都是为国为民。
但后面的这些话就离谱了。
杜西说,正是因为陛下听信了奸人挑拨,让全民读书,让各地大兴学堂,又在各州,各郡,各县修路,百姓不能安然种田,以至于今年各地粮食欠收。
这段话差点把刘禅气死,脏话都骂出来了。
她对着春梅破口大骂,
“放他娘的屁,气死老娘了。我九月初才下旨修路,长安修路是从九月初开始的,荆州,益州各郡接到圣旨晚,更是九月中旬才开始,这个时候,大部分农事都已经完了,修路对今年粮食收成有什么关系?
至于修县学,修各乡,各亭的学堂,根本就是小到极点的工程,而且很多地方还拖拖拉拉,到现在还没修好,让儿童入学,更是到现在还没有实现,我已经很克制了,一切都在慢慢的推行,竟然把今年的粮食欠收推到我头上。”
春梅听到堂堂天子,竟然被气到口吐脏话,她还是第一次看到刘禅如此暴怒,赶紧给刘禅捶背顺气,柔声说道,
“你是天下人敬仰的玄女娘娘,大汉天子,爱民之心,人人皆知,何必理会这种狂徒。早知道你这么气,这篇上书就不该给你看。你消消气,一切都是我的错。”
刘禅摇摇头,说道,
“不关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