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汉朝天子有甩锅的传统,当年汉景帝就曾经甩锅晁错,将其腰斩,谁知道刘禅顶不住压力的时候,会不会甩锅孙鲁班。
但想了想,孙权还是压下了派人去接孙鲁班的打算,女儿现在估计也是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他掺和其中,说不定让刘禅怀疑她,让她的处境更加不妙。
……
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已经来到了十月底了。
刘禅在各地开县学的计划,实施得不算特别顺利,到目前为止,依然只有一些县的县学建好了。
至于建在乡下的学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好一个。
至于原因,每个地方报上来的原因都差不多,因为现在各地都在修路,实在没有能力一边修路一边修学堂。
这个理由真的是能把刘禅笑死。
举全县之力,修一条路,有什么困难吗?第一阶段,她只是在原本的路的基础上修一下路而已,根本还没到将各州各郡的路连在一起的阶段,根本算不得什么。
她已经一年多来没有征过徭役了,百姓做任何事情都发了工钱,现在各地竟然说修路的同时,无法建立学堂。
县学还大一点,乡里的学堂,村里的学堂,只是一栋带院子的小房子而已,这么难建吗?
这分明就是不想建而已。
一个月以来,各地闹得沸沸扬扬,太学生还在闹事,朝臣还在上书,各地明显是不知道将来谁胜谁负,又不能违背圣旨,只能采用拖延政策了。
当然,刘禅也知道,应该有一些县已经建好了县学,只是她还不知道而已,州与州之间还可以快马加鞭的报信,但县里的消息送郡里,郡里送州里,州里再送到刘禅手里,连快马加鞭都做不到,路都很少有直接通畅的,以前她只有荆州,还可以很快得知各县消息,现在来到长安,辖境越来越大,要得到县里消息,已经需要很久时间了。
她心中也有一本账,哪些太守,县令是忠心耿耿,绝对会对她的命令不折不扣的,又有哪些县令可能会畏惧地方上的世家大族,虽然以前对她也是忠心,但这件事干系太大,不敢担风险的,她心里都隐约知道。
地方上的太守,县令们毕竟不是跟她生死不离,上过刀山下过火海的袍泽兄弟,当年为了维护地方稳定,很多地方官员本来也是地方士族出身的。
这一次,完成这件事后,刘禅也是打算将一部分郡县的太守和县令用她真正的袍泽手足代替。
当然,刘禅知道,人心都是会变的,今天这些袍泽兄弟都对她忠心耿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到了地方上,常年享受富贵,一年两年还好,十年二十年后,他们还能保持初心吗?
刘禅深知人性的弱点,她知道只要在军中,她的袍泽兄弟是永远可靠的,但他们离开她身边去地方任职后,还需要各种完善的制度去约束他们,同时不能让他们在地方太久,每年要叫他们回京,十年二十年后就要让他们彻底离开地方回到自己身边养老。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暂时没有这样的担忧,无论如何她的战场袍泽都比地方士族出身的那些人可信可靠。
十月份,各地的粮食开始了上报。
刘禅在荆州,益州,雍州等各州都建了大粮仓,供各地粮食入库。
封建时代,所谓的粮仓入库,并不是真的送到京城来,那送粮的消耗也太大了。不仅封建时代,就连现代社会,也是这样的。
如今各州,各郡,各县都有自己的粮仓,地方官员只用上报各仓收入即可,并不需要真的把粮食送到皇帝的眼皮底下。虽然这样给了地方官员很多倒卖甚至直接贪污的机会,但是省了很多运粮的消耗,整体是利大于弊的。
看了各地的粮食收成情况,刘禅沉默了。
四州之地,凉州在她心里,一直都是能自给自足就烧高香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自给自足。
刨去凉州不算,另外三州,一大半的耕地都在刘禅手里,她竟然只收入了一千万石粮食。
这个数据有多离谱?汉朝灵帝时,朝廷一年的收入都有三千万石,要知道那时候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公田已经很少,大部分田地都在大家族手里,政府靠着少量公田的租金,和大部分土地只能收十五税一的田税,全年粮产三亿石,最终朝廷都能收到三千万石的粮食。
而现在的大汉天下,三州几乎一大半土地都被刘禅收为她自己私有,合并了大司农和少府的功能,按照土地收租五成,一年收入一千万石,这意味着整个三州属于她的私人土地总产量不过两千万石,或者三州全部产量才三千万石。
益州,荆州,雍州本来就是天下产量最多的几个州,人口密度虽然略低,但总人口和总耕地面积都是强于中原其他州的,在刘禅的精心治理下,一个州能顶中原一个半州。
三个州产这么一点粮食,这是把天下无双的玄女娘娘当傻子糊弄呢。
当年她只有一个荆州,治理几年后,都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