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部分给刘禅上书的人,向刘禅诉说建立学堂有多难的人,甚至反对刘禅建立学堂的人,并不是刘禅的敌人,而是真心希望刘禅的大汉江山稳固,希望刘禅能够坐稳皇帝宝座的人。
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只要不是兵戎相见,反对你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你的敌人。
刘禅把糜竺单独请进了宫,摆了一桌酒席,问道,
“舅父,你为何反对我在全天下建立学堂,让所有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写字。”
刘禅来到这个世界后,与糜竺打的交道并不多,甚至大大的少于糜芳,毕竟刘禅来到这个世界后,糜芳还在荆州当大将,而糜竺那时候已经入川了。
这次,还是刘禅第一次单独与糜竺相处。
听到刘禅称呼他为舅父,糜竺心里一暖,他的妹妹糜夫人虽然是刘禅嫡母,但已经过世多年,他和刘禅又没有血缘关系,刘禅如今是天子,依然称呼他为舅父,让他心中感动。
刘禅其实犯不着向别人解释什么,在大汉朝廷,她的一切言行,都有无数的人支持,别看给她上书请求她三思而后行的人那么多,一旦她不愿收回成名,所有人都会豁出命来帮她达成心愿。
自从刘禅在许都救出从未见过一面的耿纪,金祎等人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得刘禅本人,比所谓的复兴汉室重要得多。
就算刘禅现在丢掉复兴汉室的旗帜,选择另建王朝,他们都会坚定不移的支持她。
大汉朝,只能是陛下的大汉朝,而不是,陛下,必须是大汉朝的陛下。
之所以刘禅要给糜竺说一说,还是因为她忘不了嫡母的救命之恩,而且糜竺大限将至,即使刘禅给他开了药,最乐观的估计,也活不到明年三四月了,她治得了病,却治不了命。
她不想嫡母的兄长,带着疑惑和担心离开人世。
糜竺叹了一口气,说道,
“陛下恩重如山,臣万死难报。
臣非反对陛下,只是,陛下此举,只怕会动摇天下啊。”
刘禅说道,
“还请舅父明示!”
糜竺说道,
“陛下爱民之心,天下人尽皆知。若有人怀疑陛下爱民之心,只怕曹丕都要嗤之以鼻。
可是让天下普通百姓读书,对天下百姓而言,只怕不是什么好事。
第一,百姓事务繁多,种田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全天下的粮食都是百姓耕种而来,耕种才是第一要务,耕种可不需要识字,若让他们舍本求末,不去学习耕种技能,反而去学读书识字,岂不是伤了天下根本。
第二,妇女的劳动是天下布匹绸缎的来源,同样与识字无关,与其让她们识字,不如让她们好好学习织布的手艺。
第三,儿童是百姓家庭的重要助力,而识字不能给家庭带来任何帮助,让儿童去识字,只会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百姓一定会反对。
第四,知识和识字是天下士人的基础,若是人人都识字,将来朝廷要如何选拔人才,又要如何选用官员。官员的选拔
第五,百姓若是识字,就会想要看书,若是看了书,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百姓想法多了,就会生乱,从而产生各种祸端,只有让百姓都不识字,才能让他们安心耕种。”
刘禅也叹了口气,哎,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士大夫啊。
他们中有的人残暴,有的人良善,但无论是良善的,还是残暴的,都不会把百姓当成和他们一样的人看,就像有的人爱猫,有的人虐猫,但无论虐猫的还是爱猫的,都不会把猫看成是跟自己同一个物种。
封建士大夫如此,封建帝王又何尝不是如此,她的父亲刘备,提出了‘夫济大事者,必以民为本’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很是可贵,但仍然只是把百姓当成立业之本,视为一种资源。
刘禅知道,像刘备,诸葛亮这种人,不是道德不高,而是认知不够,她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圣人,正是因为她的认知够了。
她知道她治下的每一个百姓,都是和她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句简单的天下黎庶就能够形容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想法,有思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与大汉天下成为一个健康的思想共同体,仁慈,友爱,团结,勇敢,而刘禅将带着这个思想共同体前进,同时在思想共同体以外,也可以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自私,可以怯懦,可以冷漠,只要不伤害法律伤害他人,这些就没有问题。
刘禅对糜竺认真的说道,
“舅父说的我都知道。
不过你放心,你说的这些都没有问题。
百姓的生计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我会颁布召令,家有孩童在学堂读书认字的,可以免除一人丁税,两人入学,可免除两人丁税。另外入学三年,还要对儿童进行考核,三年后能书写全部千字者,赏钱千文。这样一来,识字不但不会成为百姓负担了,还是百姓趋之若鹜的一件好事。
至于你说的动摇国家选官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