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最前面的确实是一个身着紧身衣的女子,那女子眉宇间有着一股戾气,脚步轻快,一看就是个高手。再看杜县令对她那低眉顺眼的模样,陈瑞林猜测这个女子肯定就是那叫细雨的高手无疑。然而,他并没有看到有人带剑,想必那个用剑的高手还在那个老宅。想到这里,陈瑞林不敢耽搁,立刻转身回去,将情况告诉吴晴。
此时镜湖县的官道上热闹非凡。戴大人早早地就来到了距离镜湖县十里的官道上,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他身着一袭华丽的官服,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两旁每隔几米便有芜湖府的府兵整齐列队,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肃穆,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虽然不能说得上是五步一哨,十步一岗,但这样的阵势已经足够显示出对几位大人到来的重视和尊敬。
而在等候的地方,还特意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茶摊。这个茶摊布置得十分精致,桌子上摆放着精美的茶具和热气腾腾的茶水。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大人们在抵达时能够稍作歇息,缓解疲劳,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欢迎之情。
至于这些茶叶,戴大人可是费了一番心思挑选的。他深知每位大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偏好,所以特地选择了一些品质上乘、口感醇厚的茶叶来招待他们。
终于,在戴大人焦急的等待中,远处缓缓驶来了一支车队。这支车队并没有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样,有浩荡的护卫队伍开路,反而显得有些低调。
车队的随行人员也相对较少,只有几十名护卫护送着两辆马车以及几名骑马的随从。从远处望去,这支车队并不像京城的工部尚书或转运盐司司长的车驾应有的气派,更像是一户普通的大户人家出门远行。
见到前方弄的如此排场,车队降下车速。戴春华心里犯嘀咕:“这车队怎么如此慢?”于是他反倒是带人迎了上去。直到戴春华来到车队前,前方车马才彻底停下。只见戴春华在车队前面拱手作揖道:“芜湖知州戴春华。见过各位大人。”
此时第一辆马车上下来了一位身着红色官服,官服上赫然绣着一只孔雀,这正是南国三品官员的服饰。此人正是南国工部尚书宋玉洁。
见宋玉洁下了马车,戴春华马上谄媚地迎了上去准备搀扶。然而,宋玉洁却嫌弃地一挥手,将自己的手躲开。
戴春华一愣,心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惹得对方不高兴了。就在这时,耳边传来宋玉洁压低的声音:“我不是让你一切从简吗?怎么今天这么大排场。”
戴大人左右看了看,心中暗自嘀咕:“这排场似乎也不算太大啊……不过这些想法还是不要说出来比较好。”
他赶忙回答道:“回宋大人的话,属下这么做也是怕丢了您的面子啊。”
宋玉洁听后眼睛一瞪,有些生气地说道:“胡闹!”
正当宋玉洁还想说点什么时,后面的马车上又走下一个人来。这人穿着官服,看样子应该是个四品官员。
宋玉洁向戴大人介绍道:“这位是转运盐司司长,樊大人。”
戴大人急忙行礼问候道:“见过樊大人。”
樊大人礼貌地回应后,目光落在周围五步一哨、十步一岗的阵仗上,不禁感叹道:“还是宋大人有排场啊。”
听到这句话,戴大人的背上瞬间渗出一层冷汗。此刻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宋尚书会嘱咐他要保持低调了。
宋玉洁则是嘴上轻轻哼了一声,表示对樊大人的夸奖并不在意。
这时从后面的马匹上下来一人。此人身穿大理寺官服,腰配长剑,也走上前来。正是大理寺少卿李云健。
宋玉洁看着戴大人,不紧不慢地介绍道:“这位是大理寺少卿李云健,此次乃是奉陛下旨意,前来调查丁大人被害一案。你身为芜湖知州,当全力配合李少卿,切不可有丝毫疏忽。”说到最后一句时,他刻意加重了语气。
听到这句话,原本正与李云健行礼的戴大人,身体突然轻轻一颤。
这细微的动作并未逃过李云健的眼睛,他立刻关切地问道:“戴大人,您这是怎么了?可是身体不适?”
戴大人微微一愣,随即连忙赔笑解释道:“哦,无妨无妨。只是近日衙门事务繁忙,未能得到充足休息罢了。”
这时,宋玉洁插话道:“此次丁大人遇害,你作为芜湖知州也难辞其咎。毕竟此事发生在你所管辖之地。幸而镜湖县令行动迅速,已将凶手捉拿归案。接下来,可要牢牢看住这凶手,绝不能让他寻机自尽。”
李云健听着这些对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仿佛完全置身事外一般。
戴大人自然明白宋尚书的意思,他向自己的一名手下示意了一下眼神。这名手下便暗中后退了一步,然后悄悄地离开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