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没等吴晴问,少司命直接说:“这是礼部尚书郭涛。”
吴晴直接冲少司命竖了个大拇指。然后剥着橘子,往自己嘴里送。俨然一副看戏还带演说的模样。
待郭涛言罢,朝堂之上迅速分化成数个阵营。有的臣子捶胸顿足,与何用一同怒斥荣亲王;有的则痛哭流涕,表示附和郭涛之意;还有些人左顾右盼,沉默不语;更有甚者,直接趴在案台上佯装醉酒酣睡。
眼前这番景象,无疑是如今北国朝廷局势的真实写照。
太后见状,开口问道:“既然如此,依荣亲王所见,哀家应当如何行事?”她的语气平静如水,让人难以捉摸其内心真实想法。
荣亲王上前一步,朗声道:“微臣认为,太后应将政权交还出来。在陛下龙体痊愈前,可设立摄政王一职,凡军国大事皆由六部共同商议决策,而后呈报给摄政王定夺处置。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又可避免后宫干政。”
听完荣亲王的话。陈瑞林半开玩笑的说着:“这算盘打的,我都听的出来。”
吴晴回应道:“谁说不是呢。”
太后微微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看着荣亲王,然后缓缓说道:“那么以你之见,究竟谁才适合担当此重任呢?”她的声音平静,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威严。
荣亲王挺直了身子,自信满满地回答道:“所谓摄政,实则乃代君理政之事。通常情况下,应由君主之亲信或同族之人承担。然而如今局势明朗,陛下您也心知肚明,咱们皇族之中,真正有能力担得起这份责任的人寥寥无几啊!”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
接着,荣亲王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而像本王这样德高望重、经验丰富且深得民心者,实在是不二之选!相信只要本王出马,定能让国家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和自负。
此时此刻,广场之上一片寂静,众人皆默默无语。他们知道荣亲王所言不假,但同时也明白这位王爷的野心勃勃。有些大臣心中暗自担忧,生怕荣亲王一旦掌权,会给国家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而另一些则抱着观望的态度,等待着太后的最终决定。
说罢,荣亲王看了看四周。
“我的话说完了,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听完这些,宝亲王再也坐不住,原本想拍桌子,但是太后在场他还是忍住了。只是大声呵斥道:“荣亲王,你这是谋反。”
“宝亲王,你说错了,谋反这种事,我可万万干不得,我这叫清君侧。”
清君侧这三个字荣亲王故意加大了音量。
此时有大臣站出来:“臣,附议,荣亲王言之有理,臣恳请太后,封荣亲王为摄政王。”
“这是御史台,刘大人。”少司命介绍道。
在这位刘大人之后,陆续又有十几位大臣站了出来,站在荣亲王这边。
少司命看了看场下支持荣亲王的人说道:“怎么都是御史台的御史。”
吴晴丝毫不觉得奇怪。
“御史,文官也。他们最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国富民强,他们要的是你北国正统。北国终究是姓易,而北国陛下无所出,而之前陈风又被定为第一顺位的继承者,所以御史们希望维持正统,那么必然就会支持荣亲王。御史在乎的是这所谓的名声,正好能够成功的被荣亲王所利用。”
高台之上,风卷旌旗猎猎作响。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眼神冷漠地扫过跪伏在一旁的御史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你们这是在逼宫?\"太后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威严,让在场的众人都不禁心头一震。
荣亲王连忙叩头谢罪:\"臣不敢!臣只是清君侧。\"
太后轻抬眼皮,冷冷地说道:\"哦?如此说来,倒是本太后冤枉你们了?\"
荣亲王低头不语,但他身旁的几位大臣却纷纷站出来,慷慨激昂地诉说着当今朝堂之上的种种弊病,指责某些权贵专权跋扈、欺压百姓等等其中言语都暗中指向宝亲王。
太后静静地听着,脸上始终没有任何表情。待到众臣说完,她才缓缓开口道:\"哀家知道你们都是忠心为国之人,但有些事情并非表面所见那么简单。这朝廷上下、宫廷内外,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们所说的那些人,未必就是真正的奸臣贼子。\"
说罢,太后轻轻挥了挥手,似是有些疲倦地道:\"哀家有些乏了。这演出你们接着看吧,有什么事明日再议。\"
然而,就在太后准备起身离去之时,荣亲王突然高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