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781章 东屯的南坡

第781章 东屯的南坡(1/2)

    晨雾还未散尽,东屯的李老汉就已经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沉甸甸的稻穗。

    露水沾湿了他的裤腿,可他浑然不觉,只是咧着缺了门牙的嘴笑。

    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样好的年景——稻秆粗得跟小儿胳膊似的,穗子压弯了腰,黄澄澄的谷粒几乎要蹦出来。

    "老李头,发什么呆呢!"隔壁田的王婶挎着篮子走来,篮里装着热腾腾的菜窝头和咸菜,"赶紧吃了开工,知府大人派的收割队马上就到!"

    李老汉接过窝头咬了一大口,菜馅的清香顿时溢满口腔。他望着眼前这片金色的海洋,忽然觉得喉咙发紧:"王家的,你说...这真是咱们种出来的庄稼?"

    王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可不是!用了知府大人教的新法子,粪肥堆得足,水也灌得及时..."

    她突然压低声音,"我当家的昨儿偷偷称了一亩,你猜多少?三石半!"

    李老汉手一抖,剩下的半个窝头掉在地上。三石半!往年最好的地,顶多两石就谢天谢地了。

    远处传来铜锣声,一队人马出现在田埂尽头。领头的是府衙的田吏,身后跟着二十来个精壮汉子,每人肩上都扛着崭新的镰刀,阳光一照,明晃晃的刺眼。

    "东屯的乡亲们!"田吏站在高处喊道,"按知府大人吩咐,今日收割东屯南坡的田,各家出一个劳力,跟着收割队干!收完的谷子当场过秤,三成归府衙,七成归本主!"

    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李老汉忙不迭跑回家,从墙上取下那把用了十年的旧镰刀。刀刃已经磨得纸片般薄,但他舍不得换——这把刀陪他熬过了多少荒年啊!

    田地里很快热闹起来。收割队排成一排,镰刀挥舞间,稻秆齐刷刷倒下。后头的妇女儿童忙着捆扎,老人们在打谷场准备梿枷和簸箕。

    李老汉割着割着,忽然发现手里的镰刀不对劲——怎么越割越利索?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后生悄悄跟在他后面,用新镰刀帮他补刀呢。

    "使不得使不得!"李老汉连连摆手,"新刀子该留着你们后生用..."

    "大爷您就放心吧!"后生笑得憨厚,"知府大人说了,今年丰收,所有工具府衙包了!您那把老伙计,该退休啦!"

    日头渐高,打谷场上的稻堆越垒越高。孩子们在草垛间追逐嬉戏,惊起一群偷食的麻雀。

    不知谁家媳妇拎来一桶薄荷水,里头还飘着几片野山楂,喝一口,酸酸凉凉的,解暑又解乏。

    正午时分,府衙派人送来了午饭——白面馒头管够,每人还有一碗带着油星的炖菜。

    李老汉捧着碗蹲在田埂上吃,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抬头一看,竟是叶知府亲自来了,一身便装,靴子上沾满泥巴,看着跟普通庄稼汉没两样。

    "老伯,收成如何?"叶明蹲到李老汉身边,很自然地问道。

    李老汉慌得差点摔了碗:"托、托大人的福,好得很!"

    他指着不远处正在过秤的稻谷,"您看那秤,都快打不住了!"

    叶明顺着望去,果然见秤杆高高翘起,秤砣已经滑到了最末端。负责记录的书记官忙得满头大汗,连声喊:"再加一个砣!"

    "好啊!"叶明拍腿大笑,"今年咱们安阳,要让所有粮仓都冒尖!"

    饭后,叶明也抄起镰刀下了田。起初农人们都不敢靠近,后来见他割得有模有样,渐渐就凑过来闲聊。

    这个说家里新添了牛犊,那个说闺女在纺织区学会了织布,一个月能挣二两银子...叶明一边割稻一边听,时不时插几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夕阳西斜时,东屯南坡的田已经收割完毕。书记官捧着账册来报:今日共收稻谷六百余石,最差的一亩也有两石八斗,最好的竟达到了三石七斗!

    人群再次沸腾。李老汉算了一笔账:他家五亩地,按这个产量,交完府衙的三成,还能剩下十来石。留足口粮种子,余下的卖给常平仓,换来的钱足够给孙子做身新衣裳,再打一壶好酒...

    "知府大人!"他突然跪倒在地,重重磕了个头,"小老儿替全家谢谢您啊!"

    叶明连忙搀扶:"老伯快请起,这都是你们辛勤劳作的成果。"

    他环视四周,提高声音道,"从今往后,安阳年年都要这样丰收!明年开春,咱们还要试种新稻种,产量还能更高!"

    欢呼声中,不知哪个后生带头唱起了山歌,很快所有人都跟着哼起来。粗犷的调子混着稻香,在晚风里飘出老远。

    妇女们收拾着农具,孩子们抱着刚捉的蚂蚱,老人们摸着胡须盘算着明天的活计...这平凡的秋收景象,在夕阳下美得像幅画。

    回城路上,叶明的马车走走停停——道上全是满载新谷的牛车,农人们见是知府车驾,纷纷让路,还有人往车上扔刚摘的野梨子,说是给大人解渴。

    城门处,周掌柜正指挥伙计收购稻秆,见到叶明连忙迎上来:"大人,今日收了上千捆,足够'稻绢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