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774章 招募织工

第774章 招募织工(1/2)

    次日清晨,叶明正在审阅秋收账册,陈瑜兴冲冲跑来:"大人!稻绢布第一批订单!江南商会要五千匹!"

    叶明接过订单细看,周掌柜给出的价格是每匹六十文,利润相当可观。

    "告诉铁手先生和乌云,全力生产。另外,贴出告示,招募更多织工。"

    告示一出,安阳城再次沸腾。往年秋收后,农人多闲赋在家,如今有了新营生,谁不争先?府衙门前排起长队,大多是农家女子,也有不少白鹿部牧民。

    叶明特意吩咐,录取要公平,中原人与白鹿部各半。同时,工钱日结,每日三十文,织得好的另有奖励。这个标准在边关地区堪称优厚。

    三日后的傍晚,叶明正在书房核算粮赋,忽听窗外一阵骚动。推窗望去,只见府衙前的空地上,几十名新录用的白鹿部女子围着篝火跳舞,旁边堆放着她们第一天织的"稻绢布"。

    中原女子起初腼腆观望,渐渐也被拉入舞圈。不同民族的歌声交织在一起,竟出奇地和谐。

    "大人,要制止吗?"赵德小心翼翼地问。

    "不必。"叶明微笑摇头,"让她们乐一乐吧。对了,去库房取些新米,每人发五斤,算是府衙的贺礼。"

    这一幕让叶明想起中秋夜的"织心节"。或许,安阳真正宝贵的不是织锦,不是稻绢,而是这种不同民族和睦共处的氛围。

    正出神间,顾慎匆匆进来,脸色凝重:"跟踪的人回来了。那几个'商人'果然是北燕探子,今早往北去了。"他递过一张纸条,"这是在他们的落脚处发现的。"

    纸条上画着安阳周边的田亩分布,标注着预估产量。最下方一行小字:安阳粮足,宜速和。

    叶明与顾慎相视一笑。看来这场丰收,将成为和谈时的重要筹码。

    次日,叶明起了个大早,亲自去市场采购。

    秋收后的安阳集市格外热闹,新米、鲜鱼、时蔬琳琅满目。他挑了几样时令鲜果,又割了二斤上好的羊肉,准备去探望铁手先生和乌云。

    工坊里,师徒二人正埋头调试一台新机器。见叶明提着礼物进来,铁手先生哼了一声:"又有什么事求老头子?"

    叶明笑道:"纯属慰问。听说二位为了'稻绢布',三天没出工坊了。"

    乌云接过羊肉和水果,轻声道谢。她眼下挂着明显的黑眼圈,但精神却很好:"大人,新改良的稻秆处理法成功了!效率提高了一倍。"

    她引叶明观看新工艺——稻秆先经石碾压碎,再放入特制酵素池浸泡,最后用木槌反复捶打。处理后的稻秆纤维柔软如麻,纺出的线更加均匀。

    "酵素的配方..."叶明试探地问。

    "是萨满婆婆教的。"乌云坦然道,"用雪山上的几种草药配制。婆婆说,既然对安阳有益,就不必藏私。"

    叶明心中感动。白鹿部萨满能将部族秘方献出,这份信任比任何贡品都珍贵。

    "替我谢谢婆婆。另外..."他想了想,"府衙准备在城西建一座'百工学堂',专门传授各种技艺。如果婆婆愿意,可以开设一门草药课。"

    乌云眼睛一亮:"婆婆一定高兴!她总说草药知识要传给更多人,不然就失传了。"

    铁手先生突然插话:"小子,你那学堂,给老头子我留间大工坊!"

    "早准备好了。"叶明笑道,"比现在这个大三倍。"

    老人满意地哼了一声,转身继续摆弄他的机器。

    叶明注意到,那似乎是一台能将稻秆直接纺成粗线的机器,若成功,又能省去一道工序。

    离开工坊,叶明信步来到城外的晒谷场。金黄的稻谷铺满了整片场地,农人们用木锨翻动着,让每一粒谷子都能晒到太阳。

    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清香,远处传来打谷的"砰砰"声,节奏欢快如鼓点。

    叶明抓起一把稻谷,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流泻。

    这些饱满的谷粒,将成为安阳百姓过冬的底气;而那些稻秆,则将化作温暖的衣裳。

    农业与纺织,就这样奇妙地联结在一起,共同编织着这座边城的未来。

    回城时,叶明特意绕道新建的常平仓。五座巨大的粮仓已经装满三座,余下的也在快速填满。

    仓吏兴奋地报告,今年收储的新粮,足够安阳全城百姓吃上两年。

    夕阳西下,叶明站在城楼上,望着满载稻谷的牛车一辆接一辆驶入城门。

    远处田野间,仍有农人在忙碌,身影被晚霞拉得很长。更远处,纺织区的灯火已经亮起,准备迎接又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晨露未曦时,安阳城外的田野已经热闹起来。

    叶明踏着田埂上的白霜,呼出的白气在眼前凝成一团团小雾。他弯腰抓起一把泥土,冰凉湿润的触感从指尖传来,混合着稻茬的清香。

    "东屯最后一块田今日开镰!"老屯长洪亮的声音在田野上回荡。

    几十个农人手持镰刀,像等待冲锋的士兵般排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