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带着古人们看华夏历史 > 第529章 文人滤镜

第529章 文人滤镜(1/2)

    【为什么说不要对一些名人过度崇拜,尤其是文人。】

    【因为一旦滤镜被卸下,我们就能看到他的内里是多么肮脏。】

    【尤其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那些文章里的主人公,现在有不少人都塌方了。】

    “这一点说的没错,那群文人,尤其是儒生,满嘴的仁义道德。”

    “可私底下的龌龊事干的一点都不比别人少。”

    “仁义道德只是说给咱们听得而已,实际上干的事比那些所谓的江洋大盗还要坏。”

    “没错,有些事有些话听听就行了,可千万不要当真。”

    “就跟我们县太爷一样,满嘴的之乎者也,但就没干过一件人事。”

    似乎这段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都认为这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越是文化人越是容易出现衣冠禽兽。

    不能说以偏概全把所有人都带上,但是这个比例着实不低。

    【今天就来介绍几个“塌房”的古人。】

    【第一个:“凿壁偷光”】

    【这个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了吧,说是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为人勤奋十分,也喜欢学习。】

    【可是因为家贫,所以没办法出钱供他上学。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

    【后来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也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

    【因为他白天要劳作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又用不起油灯所以没办法读书,后来他发现邻居家晚上有光,于是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借来了灯光。】

    【也就是凭着这份坚持,匡衡成为了一代学者并且官至宰相,而这就是比较着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了。】

    “哦?是我大汉的丞相吗?”

    “嗯....只看这一个故事此人还是有些毅力的,这种精神也值得所有人去学习。”

    “不过朕很想知道他又是怎么塌房的?”

    大汉,刘彻抠着自己脸上的痘痘有些无聊的说道,希望此人塌的不要太厉害。

    不管如何也是大汉的丞相,丢人丢的也是整个大汉的脸面。

    【在课本上匡衡的故事到此也就结束了,但是后来的故事可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之后的匡衡参加朝廷的考试却八次不中,直到第九次才以丙的成绩被堪堪录取。】

    【因为当时的皇帝汉宣帝并不太重用儒生,所以即便匡衡对《诗经》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并得到一些官员的肯定,可他依旧只能在平原郡担任文学卒史。】

    【还是后来到了汉元帝时他才受到重用,并且青云直上直接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并且被封为乐安侯。】

    【这里有一个问题,因为他的封地在临淮郡的乐安乡(安徽省泗县),此地之南以闽佰为界,但初元元年(前48年)的临淮郡地图却将闽佰误记为平陵佰。这使匡衡的封地实际上以平陵佰为边界,比原有的封地多出了四百顷。】

    【而这事匡衡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他却安排手下去接收了这片土地,并且对于治下的百姓也是横征暴敛,成了妥妥的贪官形象。】

    【最后他也因为这事被弹劾免官,最终郁郁而终。】

    (屠龙的少年终究变成了恶龙。)

    (他本来就是恶龙好吧,小时候就把别人墙壁给凿穿了。)

    (没错,他读书认真只能证明他刻苦,但是凿墙这事肯定是不对的。)

    (没错,想想你辛辛苦苦买了一套房子,结果刚装修好没几天就被隔壁熊孩子凿了个洞,你能忍?)

    (想想为什么说他偷,而不是借,早就给他定性了。)

    而古人这里原本还想说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比他要恶毒的官员多多了。

    但是没想到后世人居然纠结的是这个,这脑回路怎么跟人不太一样呢?

    【而对于匡衡此人的评价历史也是非常中肯,一方面认可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但在政治和品德上却给予了负面的评价。】

    【《史记》对他的评价是: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

    【朱熹则认为他:“做人不好,无气节。”】

    【《汉书》里则指责他在任期间无所作为,空有“阿谀之议”。】

    “呵,说白了就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靠阿谀奉承上位的贪官罢了。”

    “当了那么多年的丞相居然一点作为都没有,更是十年不出长安城门,这什么汉元帝的眼光可是够臭的!”

    大秦,同为丞相的李斯不由得一阵嘲讽。

    如此草包居然都能名垂青史,而且还是美名,真是让人恶心啊!

    【再来就是司马光了,这位也是声名赫赫。】

    【小时候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