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中埋伏了!” 孟云挥舞着长枪,奋力抵挡着魏军的攻击,“殿下快走,我来断后!”
刘璿却拔出长剑:“今日就算战死,也要杀出一条血路!” 他亲自率军冲锋,士兵们见主帅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
然而,魏军人数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形。蜀汉义军和东吴军队渐渐陷入了苦战。就在这危急时刻,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支身着羌服的骑兵,如狂风般杀来,为首之人正是羌王之子。
“汉家兄弟,我们来助你们了!” 羌王之子挥舞着弯刀,冲入敌阵。原来,刘璿派去的使者顺利说服了羌王,羌王不仅答应借粮,还派了五千精锐骑兵前来支援。
羌人的加入,瞬间改变了战局。魏军没想到会有援军到来,顿时阵脚大乱。刘璿抓住机会,率军反击。钟会见势不妙,只好下令撤退。
此役,蜀汉义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也成功击退了魏军,占领了陇右的部分地区。然而,还没等他们来得及喘息,又一个坏消息传来 —— 邓艾率领的魏军已经攻占了南中,孟优投降,南中彻底落入了曹魏之手。
“邓艾这老匹夫,竟然真的偷渡阴平!” 刘璿怒不可遏,“传令下去,全军休整三日,然后立刻回师南中!”
姜叙却劝阻道:“殿下,此时回师南中,只怕正中司马昭下怀。我们不如趁势北上,攻打雍州,威胁长安。这样一来,邓艾必然回援,我们便可解南中之围。”
刘璿沉思良久,最终采纳了姜叙的建议。他留下少量军队驻守陇右,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北上。然而,司马昭早已料到了他的行动,在雍州布下了重兵。
雍州之战,异常惨烈。双方在城下展开了拉锯战,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护城河。刘璿看着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心中悲痛万分,但他知道,此时绝不能退缩。
就在战斗陷入胶着之时,东吴那边却传来了变故。吴王见蜀汉义军久攻雍州不下,担心自己会吃亏,于是暗中与司马昭议和,单方面撕毁了盟约,并撤回了军队。
“东吴果然靠不住!” 刘璿得知消息后,怒拍桌案,“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雍州是通往长安的门户,一旦拿下,我们就有了与曹魏抗衡的资本。”
然而,此时的蜀汉义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在魏军的顽强抵抗下,他们始终无法攻破雍州城。而邓艾那边,已经稳定了南中的局势,正准备率军北上,与雍州的魏军夹击刘璿。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神秘人来到了刘璿的军营。此人自称是诸葛亮的传人,带来了诸葛亮留下的最后一计 —— 火攻。
原来,诸葛亮在生前就已算出,雍州之战将决定蜀汉的命运。他在雍州城外的山林中埋下了大量的火药,只等合适的时机引爆。
刘璿半信半疑,但此时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他按照神秘人的指示,派人在深夜潜入山林,点燃了火药。顿时,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魏军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吓得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刘璿抓住机会,率军发起了总攻。在火攻的配合下,蜀汉义军终于攻破了雍州城。邓艾得知雍州失守后,只好放弃北上的计划,退回南中。
雍州之战的胜利,让蜀汉义军声威大震。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加入到复国的队伍中来。然而,刘璿深知,这只是开始。司马昭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与此同时,东吴也因为背信弃义,遭到了天下人的唾弃。吴王为了挽回局面,再次派人前来,请求与蜀汉义军重新结盟。刘璿看着东吴使臣,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在这乱世之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告诉吴王,结盟可以,但他必须先将荆州归还。” 刘璿冷冷地说道,“否则,一切免谈。”
东吴使臣面露难色,但他知道,此时的蜀汉义军已经今非昔比,吴王若想在这乱世中立足,就必须与刘璿合作。于是,他只好答应了刘璿的条件,匆匆返回东吴复命。
使臣离去后,姜维来到刘璿身旁,目光中带着忧虑:“少主,东吴反复无常,就算他们归还荆州,真能相信他们会信守盟约吗?”
刘璿微微眯起眼睛,望向远处的山川,沉声道:“我自然清楚东吴的品性。但如今我们与曹魏对峙,多一股力量便多一分胜算。若能收回荆州,我们不仅能扩充领地,还能在战略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至于盟约,不过是权宜之计,我们自当做好防备。”
就在蜀汉义军等待东吴答复之际,曹魏那边已经有了动静。司马昭召集心腹谋士,在许昌的议事厅内商议对策。
“雍州一败,蜀汉士气正盛,若再让他们与东吴结盟,日后恐成大患。” 司马昭面色阴沉,手中的竹简重重拍在案几上,“诸位可有良策?”
贾充向前一步,眼中闪过狡黠